-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十一章不同犯罪类型
的心理健康教育1过失犯罪心理分析2财产犯罪心理分析3暴力犯罪心理分析4性犯罪心理分析
2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同3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内、外诸因素1过失犯罪的概念与类型5过失犯罪的动机问题4过失犯罪的心理机制本节主要内容1过失犯罪心理分析
故意犯罪过失犯罪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的犯罪。01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02概念故意犯罪
概念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故意犯罪。案例某甲想杀死某乙,用刀刺向某乙的心口,某甲明知这种行为必然导致某乙死亡,但某甲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某甲的这种行为就是直接故意杀人罪。返回010302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返回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行为发生。某甲欲毒杀其妻某乙,在其饭碗中投毒,某甲明知其妻在吃饭时可能会喂孩子吃饭而毒死孩子,但某甲毒杀其妻心切,放任可能毒死其孩子的结果发生。对于某乙,某甲是直接故意犯罪,而对于孩子,某甲则是间接故意犯罪。概念案例
工人孙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孩进入村旁林深路险、豺狼出没的山林中狩猎玩。走入森林约5公里的时候,两人失散。孙某继续独自狩猎,之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便径直回县城工作单位,4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试分析孙某的心理?孙某明知自己对小孩不寻找、不报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小孩被野兽咬死的结果,但却放任其发生,属于间接“故意杀人。案例
1.1过失犯罪概述过失犯罪概念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
两种过失疏忽大意过失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绝大多数人预见行为人的智力、发育、文化水平、技术熟练度等
过于自信过失3241行为人对行为的结果虽有预见,由于过于自信而仍实施该行为。没事,我技术好着呢!飙车真爽!会撞人吧!?
案例01张某、王某、纪某三人均系油漆工。1989年7月9日为某工厂车间地板刷油漆,中午休息时,张某说这油漆是否能燃烧,纪某说我去试试,说完纪某便用火柴去点。结果引燃了油漆,将车间烧毁。纪某对车间烧毁的心理态度是?疏忽大意过失02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22%具有罪过。40%皆受犯罪心理的支配;38%相同点:1.2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
心理结构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心理状态不同过失犯罪:对结果发生持否定态度,对已经发生的危害结果,多数人态度是后悔和反省。故意犯罪: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心理机制不同差异
过失犯罪心理故意犯罪心理个性心理缺陷心理结构形式心理动力存在故意犯罪心理结构具有反社会的恶劣心理品质心理品质心理结构成分心理原因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犯罪动机和目的有强烈的故意犯罪动机没有反社会的恶劣心理品质,是消极的心理品质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追求犯罪结果的出现,心理原因和危害结果存在必然联系过失犯罪的偶然性较大,外部因素常起重要的引发作用心理要素结合较松散,但仍是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综合动力作用的结果心理要素结合紧密、契合过失犯罪的主要心理因素是“不注意”对侵害对象和自己的行为是极为注意,谨慎小心心理根据
1.3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偶然性01.必然性02.个性的消极品质和心理缺陷03.
骄傲逞能、判断错误、不负责任、玩忽职守、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自私自利等。心理品质层次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相脱节;个人获利的不良动机。动机与意志层次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层次三个层次
消极心理因素意识、态度、意志、注意、思维、判断、错觉、记忆、情绪及无意识因素等行为人在非故意的心理状态下,促使其采取过失行为,并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概念1.4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图客观的偶然因素实施犯罪行为,产生危害结果状态消极心理品质不良动机与意志缺乏注意、经心的心漫不理意识阈意识层无意识层
1.5.1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外因素情境因素自然方面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危险工作情境社会方面:挫折、变故、纠纷121.5影响过失犯罪的因素
舆论因素群体舆论社会舆论工具因素使用熟练工具使用陈旧工具使用高科技工具过失犯罪的被害人因素
1.5.2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生理因素疲劳麻醉与醉酒生物节律年龄与性别上海市统计,企业因事故而死亡的工人当中,30岁以下占63.4%。技术不熟练;容易冲动;好胜心强,自以为是。男性过失犯罪者人数较多。躯体机能缺陷
态度:不负责任、对抗、傲慢固执、自私01思维与认知02注意03情绪04性格与气质05智能与经验06记忆07无意识因素08心理因素
01技能与熟练02习惯行为因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