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医针灸学妇儿科病症的针灸治疗练习题及答案
一、病例分析题
题目1:
患者张某,女,28岁,已婚。主诉:经期小腹冷痛3年,加重2个月。现病史:14岁初潮,周期28-30天,经期5-7天,量中,色暗有块。近3年每于经前1天及经期第1-2天出现小腹冷痛,得热痛减,遇寒加重,痛甚时伴恶心呕吐,四肢不温。末次月经:2023年9月10日(就诊时月经已净)。刻下症:神疲乏力,面色青白,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紧。妇科B超:子宫及附件未见器质性病变。
问题:
1.该患者中医诊断及证型是什么?
2.请列出针灸治疗的主穴及配穴,并说明选穴依据。
3.简述针灸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答案1:
1.中医诊断及证型:
中医诊断为“痛经”(经期腹痛),证型属“寒凝血瘀证”。依据: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遇寒加重,经色暗有块,四肢不温,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紧,符合寒邪客于冲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的病机。
2.主穴及配穴:
-主穴:中极、三阴交、地机、关元。
-中极: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通调冲任,温散寒邪(《针灸大成》载“主冷气积聚,时上冲心”);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调理肝、脾、肾三脏,活血通经(《千金方》言其“主月经不调,脐下痛”);
-地机:足太阴脾经郄穴,郄穴主急症,善治本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的急性疼痛,可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关元:任脉穴,为“生气之原”,温肾暖胞,散寒止痛(《针灸资生经》谓其“主脐下痛,月水不调”)。
-配穴:归来、命门。
归来(足阳明胃经):位于下腹部,近子宫,温经散寒;命门(督脉):温补肾阳,鼓舞阳气以驱散寒邪。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中极、关元直刺1.2-1.5寸,行提插捻转补法,针后加隔姜灸3-5壮(生姜片厚2-3mm,艾炷如枣核大);三阴交直刺1-1.2寸,平补平泻;地机直刺1-1.2寸,重刺激泻法(因属实证疼痛);归来直刺1-1.2寸,补法;命门向上斜刺0.5-1寸,捻转补法。
-注意事项: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至月经来潮后2天;避免针感过强导致晕针(患者神疲乏力,体质偏虚);灸疗时注意温度,防止烫伤;治疗期间忌生冷饮食,注意小腹保暖。
题目2:
患儿李某,男,4岁。主诉:腹泻5天,加重2天。现病史:5天前因过食冰镇西瓜后出现腹泻,日解5-6次,稀水样便,色黄臭秽,伴肛门灼热,口渴喜饮,小便短黄。近2天腹泻加重,日解8-10次,精神萎靡,哭时泪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达气关)。大便常规:白细胞(+),脂肪球(++)。
问题:
1.该患儿中医诊断及证型是什么?
2.请列出针灸治疗的主穴及配穴,并说明选穴依据。
3.简述小儿针灸的特殊操作要点及调护建议。
答案2:
1.中医诊断及证型:
中医诊断为“小儿泄泻”,证型属“湿热泻”。依据:过食生冷瓜果(湿热之邪由饮食内侵),大便稀水样、色黄臭秽,肛门灼热,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符合湿热蕴结大肠、传化失司的病机。
2.主穴及配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
-天枢:大肠募穴,调理肠腑气机(《针灸甲乙经》载“主腹胀肠鸣,泄注”);
-足三里:胃经合穴,健脾和胃(《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言其“主消化不良,泄泻”);
-阴陵泉:脾经合穴,清利湿热(《百症赋》谓“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引申为利湿止泻);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通调大肠腑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腑”,主大肠实证)。
-配穴:曲池、内庭。
曲池(大肠经合穴):清泄阳明湿热;内庭(胃经荥穴):“荥主身热”,清胃腑湿热。
3.小儿针灸操作要点及调护建议:
-操作要点:
-浅刺速刺:患儿皮薄肉嫩,天枢、足三里直刺0.3-0.5寸,得气即止;阴陵泉、上巨虚直刺0.2-0.4寸,避免深刺;
-禁用瘢痕灸:可采用温和灸(距离皮肤2-3cm,以皮肤潮红为度),或隔姜灸(艾炷如麦粒大,1-2壮);
-配合皮肤针:若患儿不配合留针,可轻叩天枢、足三里、脾俞(膀胱经)部位,以皮肤潮红为度;
-留针时间短:一般5-10分钟,避免患儿哭闹导致弯针、滞针。
-调护建议:
-饮食:暂停乳食,予米汤、稀粥等清淡易消化食物,忌生冷、油腻;
-补液:口服补液盐(ORS)预防脱水,若精神萎靡、尿少,及时就医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