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寿州窑-器型
隋代器物;;寿州窑-隋代器物碗;产量较大
碗是隋代寿州窑产品中产量较大的一类器物。
深腹
隋代的碗腹部要深一些,;青釉莲瓣纹碗
隋(581~618年)
口径12厘米,底径4.2厘米,高8.3,厘米
1984年合肥隋开皇三年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直口,平沿,沿下饰一周凹弦纹,深直腹,腹下部急收至足底,小平足外撇。腹部装饰大瓣仰莲纹,每瓣莲纹有5~6层构成,以剔划方法制成,虽不甚娴熟规范,但自然有趣。这种剔划方法的仰莲瓣纹发展到隋代中期以后,采用戳印的装饰方法。通体施青釉,釉色浅淡,在纹饰的凹陷处,釉色较深。釉面玻化较好,有细小开片。此器出土于合肥隋代开皇三年的纪年墓中,同墓出土的还有盘口壶等,是隋代寿州窑的标准器,具有重要的断代标准意义。;青釉小碗
隋(581~618年)
口径8.2厘米,底径3.6厘米,高4.6厘米
2010年8月24日谢家集区新村砖墓出土
淮南市博物馆藏
深腹碗是隋代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生活日用瓷。此器胎体较厚,形制尚规整,釉层较薄,属隋代寿州窑同类器物中时间稍早的一类产品。从其口径和腹深比例来看,此器可能是用作饮茶、酒一类的器具。;青釉小碗
隋(581~618年)
口径8.3厘米,底径3.5厘米,高4.7厘米
2010年8月24日谢家集区新村砖墓出土
淮南市博物馆藏
此器为同一墓出土的二件碗之一。二件形制、釉色基本相同,此件稍规整一些。深腹直壁,腹下急收,小平底内凹。半施青釉,釉层较厚,发色较好,釉厚处有蜡泪痕,胎色呈淡乳色,质尚坚细。;施釉
一般施半釉,;青釉碗
隋(581~618年)
口径14.8厘米,底径6.7厘米,高6.2厘米
1985年4月22日上窑鱼苗场征集
淮南市博物馆藏
大敞口,半施青釉,胎体厚重,足部较宽大,整器有粗犷敦厚之感。此器的形制是隋代寿州窑碗类中常见的器型,流行时间较长,范围很广,当时南北方窑口均有烧造,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青釉碗
隋(581~618年)
口径14厘米,底径6.7厘米,高6.7厘米
1984年合肥隋开皇三年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此器虽然造型、釉色很普通,但由于是隋开皇三年纪年墓出土,对早期寿州窑碗类产品的断代有重要??义。从器物上观察,其胎质很细腻,内外均半施釉,是其时代特征,应当加以关注。;青釉碗
隋(581~618年)
口径11.5厘米,底径4.5厘米,高4.3厘米
1987年6月于窑河鱼苗场出土
淮南市博物馆藏
圆唇口沿,大敞口外撇,斜腹缓收足底,平足,足墙不甚规整。施青釉偏黄,釉不及底,至腹下部。隋代寿州窑的碗一般腹部较深,此碗的形制已开始变浅,应属隋代后期产品。;青釉高足碗
隋(581~618年)
口径9.5厘米,底径4.9厘米,高7.2厘米
1988年上窑发掘ST8②Il.34(2013年4月修复)
淮南市博物馆藏
高足碗在隋代寿州窑产品中比较少见,此件产品为1988年窑址考古发掘中获得,经修复完整。此器是在一个深腹小碗下增加一个塔状高足,显得很美观。其足部的制作工艺不同于一般高足盘的做法。通常见到的高足呈倒置的喇叭形足,而此器的足部制作呈三层台阶式的塔状高足,层层内收,应当是由接胎工艺制作而成的。施青釉只到碗底,足部均露胎,胎色乳白,质坚,烧造温度较高。;精细产品施釉至腹底;青釉莲瓣纹碗
隋(581~618年)
口径13.2厘米,底径5.9厘米,高7.3厘米
1982年合肥市西门干休所隋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直口,平沿,沿下饰一周凹弦纹,深腹,腹部较直,下腹部急收至足底,平足,假圈足外撇,修足规整。通体施青釉,釉色浅淡,偏黄,釉面较薄,玻化很好,晶莹光亮,周身布满细小开片,胎色淡乳黄,质坚细。在腹的中上部装饰大瓣的仰莲纹,以剔划方法装饰,呈二方连续排列组合,每瓣莲花的形态不同,可以看出窑工的处理不是十分娴熟。在隋代的碗类产品中区装饰花纹并不多见,但此器造型端庄、规整,釉色均匀,是早期寿州窑碗类制品中的典型器。;青釉碗
隋(581~618年)
口径11.1厘米,底径4.3厘米,高3.4厘米
1972年1月唐山公社九里大队出土
淮南市博物馆藏
此碗是隋代寿州窑中的精品,比较少见。敞口,深腹,口沿部分微内敛,沿外有一周很细的弦纹。通体施青釉至足部,釉层很厚,发色很好,釉面的玻化很成功,碗的内外均有小开片。胎色灰白,质坚细。满施釉的碗在隋代寿州窑产品十分少见,此器形态规整,釉色饱满,是同时期产品中的佼佼者。;装饰较少
大多数的碗没有装饰,;青釉碗
隋(581~618年)
口径14.8厘米,底径6.7厘米,高6.2厘米
1985年4月22日上窑鱼苗场征集
淮南市博物馆藏
大敞口,半施青釉,胎体厚重,足部较宽大,整器有粗犷敦厚之感。此器的形制是隋代寿州窑碗类中常见的器型,流行时间较长,范围很广,当时南北方窑口均有烧造,是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