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光影为桥,史识为舟
——历史教师观《南京照相馆》的教育沉思
作为一名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的中学教师,在备课间隙观看《南京照相馆》时,那些在教材上见过无数次的历史名词——“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者”“安全区”,突然在银幕上有了具象的温度与重量。这部以照相馆为叙事支点的电影,不仅是对历史创伤的艺术再现,更像一座连接史料与共情的桥梁,让我对“如何教好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一、从“数字记忆”到“个体叙事”:历史教学的共情密码
教材上“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这段文字,在电影中转化为老金暗房里逐渐显影的底片:穿和服的日本军官站在堆尸的城墙下狞笑,怀抱婴儿的母亲在刺刀前绝望地后退,街头的邮筒被染成暗红色。这些画面让我想起课堂上学生的提问:“老师,30万到底是多少人?”过去我总是用“相当于填满20个足球场”来类比,却始终难以传递那种切肤之痛。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口述历史,恰是填补这种认知鸿沟的关键。在课堂播放她回忆“7位亲人遇难,自己被刺三刀”的视频片段时,学生们的沉默远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电影中阿昌目睹同窗被活埋时颤抖的双手,与夏淑琴老人展示腿上刀疤时平静的语调,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这正是历史教育最需要的“个体叙事”。当学生们意识到“30万”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30万个像夏淑琴这样有名字、有家庭、有故事的生命时,历史便从教科书上站立起来,成为可触摸的记忆。
在最近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让学生为电影中的“亲善照”撰写解说词。有个学生写道:“照片里穿旗袍的阿姨在笑,但她握着衣角的手指发白——老照片会褪色,可恐惧不会。”这种基于共情的解读,远比记住“日军进行虚假宣传”的结论更有教育价值。
二、从“暴行陈列”到“精神考古”:历史认知的深度挖掘
电影中老金藏在地板下的铁皮盒,像一个微型的历史档案馆:既有日军发放的“良民证”,也有偷偷拍下的屠杀现场,还有市民避难的路线图。这种“多源史料”的呈现方式,与历史研究中的“互证法”不谋而合。在分析“南京安全区”的历史时,我让学生对比三类材料:拉贝日记中“每天收到数百名难民求助”的记录、电影里毓秀带着孤儿躲进照相馆的情节、幸存者常志强“在安全区边缘被抓”的口述,引导他们理解“安全区并非绝对安全”的复杂历史语境。
日军强迫拍摄的“亲善照”与老金偷拍的暴行照,构成了尖锐的史料冲突。这让我设计了“照片的谎言与真相”主题讨论课:展示日军宣传册中“中日儿童共玩”的照片,再出示同一时期国际红十字会记录的“儿童死亡率激增”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辨别史料的真实性”。有学生敏锐地指出:“就像电影里日本军官要求‘笑再开心点’,这些照片是被导演的历史。”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
电影中阿昌传递底片时经过的街道,在南京地图上至今可考。我带着学生用“时空叠加”的方法研究:在Google地图上标记1937年的屠杀地点,再对比2023年的同位置街景,当看到曾经的刑场如今变成幼儿园,孩子们奔跑的笑声与电影里的枪声形成强烈反差时,“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便不再是抽象概念。
三、从“仇恨传递”到“理性传承”:历史教育的价值锚点
电影结尾,老年阿昌将所有底片捐赠给档案馆的镜头,让我想起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三个不会忘记”: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苦难,不会忘记抗争。在课堂上,我始终避免将历史教育简化为“仇恨教育”,而是像电影那样,通过老金保护孤儿、阿昌救助伤员等情节,展现极端环境下的人性光辉。
给学生看艾义英老人“从受害者到社区志愿者”的人生轨迹时,有学生问:“原谅侵略者了吗?”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播放了电影中老金的台词:“记住不是为了恨,是为了再也不让刀落到孩子头上。”这种超越仇恨的历史观,在教学中需要小心呵护。组织学生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时,很多人提到“要让家乡永远有路灯,不会再有黑暗里的哭泣”,这正是历史教育期望培育的“和平基因”。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既是史料的传递者,也是记忆的守护者。电影中那家照相馆最终在战火中焚毁,但那些底片留存了下来——这像极了我们的工作:课堂会结束,教材会更新,但学生心中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性的理解、对和平的珍视,将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底片。当看到学生在参观纪念馆后,自发为遇难者折千纸鹤时,我确信:好的历史教育,能让年轻人在记住苦难的同时,更懂得如何创造光明。
这部电影给予教育者的启示,或许就藏在老金教阿昌显影的场景里:“光线要暗,心要亮——才能看清底片上的真相。”教历史亦然,既需要客观冷静的理性之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小学高级语文教师。现从事语文教学兼任班主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所任教学科成绩显著,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专业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为孩子们提供语文学习和复习的资料,也可以为老师提供语文教案、课件和班级管理资料。 期待和您相遇!期待和您成长!期待和您共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