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公文类二(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公文类二(含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

…………○…………外…………○…………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

一、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迁生于汉武帝时期,凭借天赋才华与深厚学识,通晓古今书史之秘,遍览天下山水奇迹。他历经人世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内心抑郁愤懑,感怀悲伤,将心中所蓄之情转化为文章,终成一代文豪,名传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前曾为显贵,身后著作流传于天下。然而,他晚年遭遇困顿,最终因祸而亡,其著作散失,无人整理。少数藏书家虽有其手稿,却秘而不宣。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我阅读了先生的自传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得知先生一生常以司马迁自比,胸中藏书甚多,欲言无穷。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

畜:积聚

B.知之深而信之笃者

笃:厚道

C.余假而抄之

假:借

D.宗后学钧衡谨识

识:记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

余乃共取编之

B.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遂以雄于天下

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

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②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③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④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上高县学记

古时以教育为施政之本,选拔乡里贤才入学府,传授诗书礼乐,使之熟习。学成后遣返,相互传述,影响其父子兄弟。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也速。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故其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

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李君治政宽厚,民众肃然。邑人持经书前来求教者达百余人,其政令不苛而民风淳朴,赋役狱讼均不由府衙处理。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文档评论(0)

188****85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