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卷一自然哲学论
第一章
哲学上所谓的“存在”仅指感知中的对象之总和。
【一般认为,存在或在是对存在者或在者的观念抽象,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从根源上讲,不是在者集合成了在,而是在分化出了在者。对象未必是个别
的,最原始的对象对于原始主体而言,一定是均质的,无差别的,亦即直接就呈现
为在,而不是呈现为分化形态的在者。观念中的在,不是通过对众多在者加以艰深
的抽象才在,而是先验的沉淀在意识深层中的一个无意识基底。所以,一般的主体
通常不会对普遍的在发生惊异,反倒时常对个别的在者发生惊异。海德格尔说,从
在者中引申不出在,是说对了的,但由于他不明白从在如何引申出在者,结果导致
他的“此在”及其“澄明的临场”都不免陷入了无来由的黑暗背景中。】
由于“感知”为何物尚属疑窦,故而对象以及对象的总和是否等同于存在物和
自然存在则亦属疑窦。换言之,一旦对存在设问,那“存在”已是设问者感知中的
主观存在了。
所以,既往的哲学在通义上一概被囊括于形而上学之中,实不为误。也所以,
概括说来,把感知中的存在作为对象的总和来研究乃为自然哲学,而把感知中的存
在作为感知的总和来反思乃为逻辑学。尽管两门学问全然不同,但所究诘的却是同
一种东西的两个方面。
有鉴于此,立刻去分辨存在究竟是在主观之内还是在主观之外已无意义,因为
分辨后的存在与未加分辨的存在并无任何异样或不同,反正无论如何你只能面对这
样一种存在。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此类分辨事宜暂且也着实无从下手。
令人诧异的倒是,存在就存在着,何必多此一问。显然,这里有一个不得不问
的缘由。
也就是说,在对“存在”发生哲学性的惊异和探问之前,先有一个何须惊异以
及何须设问的问题存在。【亚里士多德曾说:“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
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引自《形而上学》)。可也正因一切都起于这惊异,才使
惊异本身不再被惊异。】
故,哲学上的第一设问或设问前的潜在疑问应该是:作为存在者的设问者何以
要追问存在?
第二章
上述问题在未答之前业已提示:
A.存在本身并不牢靠,因为绝对的存在或存在者无需为存在本身发生疑问;
B.存在本身并非独立,因为绝对的存在或存在者无需为存在自身设置对象;
【这种无需推论的提示就是所谓的“公理”(一切纯逻辑推理的原始根据和起
点),或可看作是非逻辑的直证(一切“公理”或“公设”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
情状),一如“我思故我在”的那个“故”字尽可以取消或换为“即”字那样。于
是,上述提示(或公理)亦可表述为:我思故他在,他在故我思,其间的“故”字
照例可以取消或换成“即”字。就是说,如果没有分化开来的他在,则既不会有我
在,也不会有作为在者之属性的我思。】
总之,处于追问中的存在(无论是作为对象的存在抑或是作为追问者的存
在),显然一概是相对的存在,或曰有限的存在者。
这既是上述问题的初步答案,也是上述问题得以求解的唯一合乎逻辑的出发
点。
不过,与其他学术或一般自然科学不同,对于自然哲学来说,这可是一个颇为
困难的起点。【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的导言里亦有此叹,然相对而言,他的逻
辑起点还算比较好找一些,因为那个起点可以直接就被“假定”为是逻辑本身,所
以他的逻辑体系(也就是他的哲学体系)终究是一个被复杂化了的同语反复,好比
有人问:精神是什么?答曰:精神就是……精神(所谓“绝对精神”或“绝对理
念”是也)。为此,黑格尔必须将自己的出发点(也是终点)设为“绝对”,也为
此,黑格尔还必须将有限存在者所不能直接企及的“无限”诅咒为“恶的无限”。
好在黑格尔自己也承认他只是在不停地兜圈子,不过无论把那“无数小圈子构成的
大圈子”弄得何其“自圆”,“圆”本身终究是有限存在者实现自存的一种必要而
又不可得的追求,而且,“圆”本身仍是一个被爱因斯坦称之为有限无界的有限模
型而已。也就是说,黑格尔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无意中证明了辩证逻辑本身的有限
结构状态,犹如爱因斯坦有意要证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