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新疆全国二卷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字人文作为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正在重塑传统学术的研究范式。其核心特征不仅在于技术工具的应用,更在于通过数据化、可视化、计算分析等手段,拓展人文研究的问题边界与认知维度。
传统人文研究依赖文献考证与文本细读,研究对象多为静态的、孤立的文本或文物。数字人文则将离散的人文资源转化为结构化数据,构建可交互的知识图谱。例如,通过对《全唐诗》进行分词、情感分析与地理坐标标注,研究者不仅能统计“边塞”“明月”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还能绘制诗人迁徙路线图,直观呈现唐代诗歌与地域文化的关联。这种“量化的人文”并非消解人文精神,而是为文本阐释提供更坚实的实证基础——当“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地理意象与唐代河西走廊的军事、商贸数据叠加时,诗句背后的历史语境便获得了多维度的立体呈现。
数字人文的另一个突破是对“集体记忆”的挖掘。传统研究多聚焦精英文化,而数字技术使大规模收集、分析民间口述史、老照片、地方档案成为可能。在新疆,某高校团队通过整理1950年代至今的10万条牧民迁徙记录、2000余段家族口述视频,结合卫星遥感的牧场变化数据,构建了“天山牧道数字档案”。这一项目不仅还原了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动态传承,更揭示了生态保护政策与传统生产方式的互动逻辑。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让人文研究从书斋走向田野,从个体经验走向群体记忆,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鲜活的实践路径。
当然,数字人文的发展也面临挑战。技术工具的使用可能导致“数据崇拜”,即过度依赖量化分析而忽视文本的复杂性与情感深度。例如,用情感计算模型分析《红楼梦》人物对话,虽能得出“林黛玉对话中‘悲伤’情绪占比37%”的结论,却难以捕捉“葬花词”中“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哲学意蕴。因此,数字人文需始终坚持“人文为体,技术为用”的原则,确保技术服务于问题本身,而非让问题迁就技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人文通过数据化等手段拓展人文研究边界,其核心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认知维度的拓展。
B.对《全唐诗》的数字分析能统计关键词频率、绘制诗人迁徙路线,体现了“量化的人文”特征。
C.“天山牧道数字档案”项目结合了牧民迁徙记录、家族口述视频与牧场变化数据,属于“自下而上”的研究。
D.情感计算模型分析《红楼梦》的案例说明,数字人文若依赖量化分析会完全忽视文本的情感深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点明数字人文的定义与核心特征,总领全文,后从研究范式、研究视角、挑战三方面展开论述。
B.第二段以《全唐诗》研究为例,论证数字人文通过结构化数据为文本阐释提供实证基础的观点。
C.第三段以新疆高校团队项目为例,突出数字人文在挖掘“集体记忆”、推动文化传承方面的实践价值。
D.第四段通过对比传统研究与数字人文的差异,指出技术工具使用可能导致的“数据崇拜”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人文研究因仅关注静态文本,无法揭示诗歌与地域文化的关联,而数字人文能弥补这一缺陷。
B.数字人文对“集体记忆”的挖掘使研究视角从精英转向民间,因此比传统研究更具学术价值。
C.数字人文需坚持“人文为体”,意味着技术应用应服务于研究问题,而非让问题适应技术。
D.只要避免“数据崇拜”,数字人文就能平衡量化分析与文本深度,实现人文研究的全面突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3年,新疆启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疆建设100个“乡村文化站”,重点收集整理各民族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地方戏曲等文化资源。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42个文化站,累计数字化录入民间故事3.2万篇、传统手工艺视频1.8万条,其中柯尔克孜族“库姆孜”琴制作工艺、塔吉克族“鹰舞”等12项濒危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全球共享。
——《新疆文化和旅游厅2024年度工作报告》
材料二:
在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乡村文化站”不仅是文化资源的“存储库”,更成为村民的“文化客厅”。文化站设有“老匠人社”,每周邀请土陶匠人、艾德莱斯绸织工现场演示技艺;“故事茶馆”里,老人们用维吾尔语讲述“十二木卡姆”的传说,孩子们通过VR设备“穿越”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巴扎(集市);数字化平台还开发了“我是文化传承人”互动程序,村民可上传家族老照片、录制方言版民间故事,积分排名靠前的家庭能获得“文化传承家庭”称号。据统计,文化站建成后,村民参与传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