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2、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3、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课前预习4、夜游石钟山,作者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苏轼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结果如何?
石钟山记苏轼
苏轼作品有《苏东坡全集》。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齐名称“苏辛”,并称“宋四家”。“三苏”之一。开创豪放派词风;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壁下泛舟
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彭蠡()郦()桴()止响腾铿()莫()栖鹘()磔磔()噌吰()罅()识()无射()窾坎()镗鞳()穴()罅()栖()鹘如乐()作焉lǐlìfúkēnɡmùqīhúzhézhéchēnɡhónɡxiàkuǎnkǎntānɡtàzhìwúyìxuéxiàqīyuè
“函胡”通“含糊”“识”通“志”。知道。“莫”通“暮”。晚上。莫(mù)夜函胡(hánhu)汝识(zhì)之乎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苏轼石钟山记
自读、研讨朗读第一段《水经注》是谁的作品?他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
研习、思考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水经》上记载:“鄱pó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在哪里。”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靠近深水潭,微风振动波浪,使水和石头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焉:兼词,于此临:靠近。鼓:振动洪:大搏:撞击
代词“焉”的意义和用法:一、代词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代词,相当于“之”。例句: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例句: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例句: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像你这样不走时运的人,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
“焉”的意义和用法:二、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于+是”“从这里”“在那里”。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例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例句: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
0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02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03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04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05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06例句: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07句中语气词,相当于“也”。08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09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10例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三、语气词“焉”的意义和用法: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是:这以:把置:放鸣:使……发出声音虽:即使
译文: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旧址,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石头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始:才访:寻访得:找到扣:敲打而:连词表承接聆:仔细听函胡:通“含糊”徐:慢得…潭上:状语后置
译文: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对)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能敲打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之:石钟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