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处理方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处理方案

作为从业十余年的结构工程师,我对”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这个词太熟悉了。去年参与的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里,3号楼的住户发现客厅墙面出现斜向裂缝,厨房地面瓷砖翘起,最严重时门框变形到无法闭合。那会儿我带着团队蹲了半个月现场,从拿卷尺量裂缝宽度到用全站仪测倾斜率,从翻旧图纸查地质资料到组织专家会诊,算是把不均匀沉降的”里里外外”都摸透了。今天就结合这段经历,跟大伙儿唠唠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案。

一、问题识别:先把”病”看准

处理任何工程问题,第一步都是准确诊断。就像医生看病得先做检查,建筑”生病”也得用专业手段找出问题在哪儿、多严重。

1.1现象观察与初步判断

到现场的第一天,我们先做了”望闻问切”:

望:逐层查看建筑外观,发现3号楼东侧外墙面有5条明显的阶梯状裂缝,最大宽度3mm;北侧散水与墙面脱离,缝隙能塞进成年人手掌;室内墙面裂缝多集中在1-3层,呈45°斜向延伸,符合典型的不均匀沉降裂缝特征。

问:跟住户聊天得知,裂缝是近3个月逐渐出现的,最初只有1层厨房有细缝,最近两周2层卧室也开始裂;住户还提到,下雨天屋后排水沟有积水,怀疑跟地基泡水有关。

量:用激光测距仪测了建筑四角的相对标高,发现东侧两角比西侧低15-20mm,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倾斜趋势,倾斜率0.3‰(规范允许值0.4‰),虽未超限但仍在发展。

1.2专业检测与原因分析

初步判断是不均匀沉降后,我们做了三项关键检测:

地质复勘:在建筑周边补打3个勘探孔,发现原地质报告中”粉质黏土持力层”实际存在局部软弱夹层——东侧地基下方0.8-1.2米处有厚约0.5米的淤泥质土,承载力仅80kPa(原设计按120kPa取值),这是导致东侧沉降更大的主因。

基础状态检测:通过开挖局部基础(征得住户同意后),发现条形基础混凝土强度达标(C25),但东侧基础底部有明显的下沉压痕,部分垫层与土体脱空,说明基础底面反力分布不均。

沉降监测:在建筑四角、外墙中部布设12个监测点,连续7天每天测两次数据,发现东侧监测点日均沉降0.15mm,西侧基本稳定,沉降速率未超规范限值(0.05-0.1mm/天为预警值),但持续发展需干预。

综合来看,3号楼不均匀沉降的主因是:原地质勘察未发现局部软弱夹层,导致基础设计时未针对性处理;后期地表排水不畅,雨水下渗软化软弱土层,加速了东侧地基沉降。

二、方案制定:从”应急”到”根治”

明确了”病因”,就得开”药方”。处理不均匀沉降的方案,既要解决当前问题,又要防止后续恶化,还得兼顾住户生活便利——那会儿3号楼住了28户老人,施工得尽量减少噪音和干扰。

2.1应急处理:先稳”病情”

沉降还在发展时,首要任务是控制速率,避免结构损伤加重。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

地表排水整改:当天就组织工人清理屋后排水沟,用混凝土硬化沟底,增设3个雨水篦子,确保雨水能快速排走,不再下渗软化地基。住户王奶奶说:“以前一下雨这儿能积水到脚踝,现在水‘唰’地就流走了,心里踏实多了。”

基础临时支护:在东侧基础下沉最明显的3个位置,用200mm×200mm的H型钢做临时支撑——先在基础侧面掏300mm深的槽(避开受力钢筋),再将型钢一端顶紧基础,另一端用C30细石混凝土浇筑在原状土上,形成”兜底”支撑。这相当于给基础加了”拐杖”,能分担部分荷载,减少沉降速率。

2.2永久加固:从”根”上解决

应急处理让沉降速率降到了0.05mm/天以下,接下来要解决根本问题——改善东侧软弱地基的承载力。我们对比了注浆加固、树根桩加固、锚杆静压桩三种方案:

注浆加固成本低,但对淤泥质土的渗透效果一般;

树根桩需要大型设备,3号楼楼间距小,设备进不去;

锚杆静压桩施工噪音小、设备轻便,适合老旧小区。

最终选择锚杆静压桩方案,具体分四步:

桩位布置:在东侧基础每道承重墙下布置2根桩(共16根),桩径250mm,桩长12米(穿透软弱层进入下方硬塑粉质黏土)。

锚杆固定:在基础顶面钻孔,植入φ32锚杆(间距1.5米),与压桩架用螺栓连接,确保压桩时反力能传到原基础上。

压桩施工:用200吨液压千斤顶逐节压桩(每节2米),压桩力控制在800kN(为设计承载力的1.5倍),确保桩端进入持力层。记得有天压到第8根桩时,千斤顶压力表突然跳升到900kN,王工喊”停”,一检查发现桩尖碰到了孤石,我们调整桩位后继续,那会儿后背都被汗浸透了。

封桩连接:桩压到位后,在桩顶与基础之间浇筑C35微膨胀混凝土,让桩与原基础形成整体,共同承担上部荷载。

2.3结构修复:让建筑”恢复原样”

地基加固完成后,还得处理已经产生的结构损伤。我们分部位修复:

墙体裂缝:宽度<0.5mm的裂缝,用环氧树脂浆液压力灌注;宽度>0.5mm的裂缝,先剔除两侧各50mm的抹灰层,植入φ6@200的拉结钢筋,再用1:2水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