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近现代中国的矿产资源开发
引言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更是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血脉”。从19世纪中叶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到21世纪成为全球矿产资源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近现代中国的矿产开发史,既是一部与贫弱抗争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技术革新的探索史,更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史。笔者作为长期从事矿产资源研究的从业者,曾多次深入矿山、查阅档案,那些锈迹斑斑的老矿车、泛黄的地质调查报告、矿工们布满老茧的手掌,都在无声诉说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一、萌芽与阵痛:晚清时期的被动转型(1840-1912)
1.1传统矿业的困境与外力冲击
中国传统矿业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铜矿开采,明清时期煤炭、铁矿的手工开采已具规模。但直到19世纪中叶,采矿技术仍停留在“镢头刨、竹筐抬、油灯照”的原始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取得在华开矿权,德国强占山东胶济铁路沿线矿产,英国控制开滦煤矿,日本染指抚顺煤矿——这些“洋矿”带来了蒸汽绞车、钢轨运输等现代技术,却也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撕开了传统矿业的封闭面纱,另一方面让中国矿业沦为列强的资源掠夺工具。
1.2官督商办:近代矿业的初步尝试
面对“利权外溢”的危机,晚清政府开始被动自救。1878年,李鸿章委派唐廷枢创办开平矿务局,从英国引进蒸汽抽水机、铁路运煤,成为中国首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汉阳铁厂,配套大冶铁矿,首次采用西法勘探——“用机器钻地取石,较人工十倍其功”(《张文襄公全集》)。但这些尝试受制于资金短缺(开平初期募资仅20万两,不足预算一半)、技术依赖(大冶铁矿的化验师长期由德国工程师担任)和管理腐败(官督商办模式下“衙门作风”严重),最终未能扭转“洋矿占优、土矿凋敝”的局面。
1.3意识觉醒:早期地质人才的启蒙
这一时期,一批留洋学者开始关注矿产资源。1899年,章鸿钊赴日本学习地质学,成为中国首位地质专业留学生;1909年,中国地学会成立,张相文等学者开始系统编译《地质学教科书》。尽管他们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却像种子般播下了“科学找矿”的意识——正如章鸿钊在《石雅》中写道:“矿产之富,国之大宝,非明地质,无以知其藏。”
二、探索与动荡:民国时期的曲折发展(1912-1949)
2.1民族资本的崛起与局限
民国初期,“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开始涉足矿业。1916年,张謇在江苏创办贾汪煤矿,引进德国采煤机;1921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开发长芦盐矿。这些企业虽规模有限,却打破了外资垄断。但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矿产被日本“满铁”控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华北、华东矿区沦陷,民族矿业遭受重创。
2.2地质调查:现代矿产勘探的奠基
1916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等学者开启了系统的地质调查。他们背着罗盘、放大镜,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丁文江在云南发现个旧锡矿,翁文灏在河北确认开滦煤田储量,李四光在庐山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间接证明中国东部有煤成矿条件)。1935年,调查所编制出首幅1:100万《中国地质图》,标注出2000余处矿点——这张“找矿地图”,为后来的资源开发埋下了关键伏笔。
2.3战时应急:后方矿业的“输血”作用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矿产开发转向西南、西北。1938年,资源委员会成立,统筹开发四川隆昌天然气(用于提炼汽油)、云南个旧锡矿(出口换汇买军火)、甘肃玉门油矿(中国首个现代油田)。玉门油田的开发者孙健初,带着3名助手,在戈壁滩上用土法化验原油,他在日记中写道:“每日风卷黄沙,面如刀割,然每得油苗,便觉此身已值。”到1945年,玉门油田年产原油18万吨,占大后方石油供应的90%,被称为“抗战血库”。
三、奠基与突破:新中国的工业化脊梁(1949-1978)
3.1全面普查:“找矿大会战”的热血篇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探明铁矿储量仅12亿吨,石油基本依赖进口,“贫油国”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1950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改组为地质部,组织了2000多支普查队,“三年地质填图,五年查清资源”。东北的大兴安岭,地质队员踩着齐膝深的雪,用铁锤敲开每一块岩石;西南的横断山区,队员们挂着绳索在悬崖找矿,被当地人称为“岩羊一样的人”。1956年,李四光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指导了松辽盆地勘探;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大同镇(后改名大庆)的“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中国“贫油论”被彻底击碎!
3.2重点开发:156项工程的“工业基石”
1953年“一五”计划启动,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中,40%与矿产相关:鞍山钢铁(配套大孤山铁矿)、大同煤矿(设计年产1200万吨)、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开发铜矿)……这些项目不仅带来了机械化采矿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