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家训《留余》原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康氏家训《留余》原文

一、相关人物梳理

康氏家训《留余》并非由一人独立创作,而是融合了多人的思想,由牛瑄书写。以下是相关人物梳理。

(一)牛瑄

1、生平:牛瑄字荔庵(一说字立庵),是河南汜水(现巩义市)明月坡(今巩义市河洛镇)人,为武状元牛凤山之子。清同治四年(1865年),他被钦点为金殿传胪(二甲第一名),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牛瑄在书法方面造诣颇高,其字画在当时堪称一流,同治皇帝因欣赏他的文笔,在状元已定的情况下将他封为金殿传胪。

2、主要作品:除书写《留余》匾文外,流传作品信息较少。但因其擅长书法,推测应有不少书法佳作散落民间,只是缺乏系统整理与记载。

3、对后世影响:他书写的《留余》匾文,让康氏家训以直观且庄重的形式呈现,扩大了“留余”思想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其书法艺术也为匾文增添了文化价值,使后人在品味家训内涵时,还能欣赏到高超的书法技艺,对传承书法艺术和家训文化有积极意义。

(二)王伯大

1、生平:王伯大号留耕,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考中进士。他曾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担任枢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淳祐四年(1244年),迁任吏部侍郎,还兼任权中书舍人、侍读等职。淳祐七年(1247年),被提拔为签书枢密院事,同时兼任权参知政事。在任临江军知军时,当地大旱,他精准发放赈济物资,救众多灾民;回乡后带头捐款修缮营田陂,使千亩农田受益。宝祐元年(1253年)逝世,谥号“忠文”。

2、主要作品:著有《四留铭》,即“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此作品蕴含的“留余”思想影响深远。

3、对后世影响:《四留铭》为“留余”文化奠定理论基础,成为诸多家族教育子弟的重要理念,其“留余”思想倡导适度与分享,对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意义重大,对后世家族文化、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高攀龙

1、生平:高攀龙号景逸,明代思想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对理学钻研颇深。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后因得罪权贵,遭贬谪回乡。回乡后,他潜心研究学问,与顾宪成等人修复东林书院,并在此讲学,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成为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最终因魏忠贤阉党迫害,投水自尽,以死明志。

2、主要作品:有《高子遗书》等,书中包含他在哲学、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思想观点,强调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

3、对后世影响:其“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的观点,丰富了“留余”在为人处世、对待财物方面的内涵,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留余”理念提供了具体指引,对后世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商业经营理念等方面影响广泛。

(四)孙奇逢

1、生平:孙奇逢号夏峰,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大儒。明亡后,他拒绝清廷征召,隐居乡里,专心著书讲学。孙奇逢一生经历明清易代的动荡时期,在战乱中,他组织乡人自保,救百姓于水火,深受民众爱戴。他的讲学活动培养了众多人才,桃李满天下。

2、主要作品:著述颇丰,有《理学宗传》《畿辅人物考》等,对理学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地方人物事迹进行整理,在学术传承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贡献突出。

3、对后世影响:“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这句话点明“留余”对家族昌盛的重要性,为家族传承提供了关键理念,对后世家族的家风建设和延续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人们在家族治理和个人发展中注重“留余”原则。

二、出处与背景

《留余》匾是康百万家族第十五代庄园主康坦园用来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由清同治年间翰林牛瑄所题。匾文内容融合了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铭》、明代思想家高攀龙的言论,以及清初大儒孙奇逢训子之词。

三、康氏家训《留余》原文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四、原文及逐句解析

1、“留耕道人《四留铭》云……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留耕道人王伯大在《四留铭》中提到,不要把技巧使尽,要留一些给大自然;不要把俸禄拿尽,要回馈朝廷;不要把财物占尽,要分给百姓;不要把福分享尽,要为子孙后代留存。此句教导人们在对待自身才能、所得的功名利禄、财富以及福分等方面,都要懂得适度与分享,体现了一种敬畏自然、感恩国家、关爱百姓、庇佑后代的思想。

2、“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

文档评论(0)

九秋风露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持证人

专注文案个性定制,修改润色等,本人已有26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文案功底,可承接演讲稿、读后感、任务计划书、营销方案、施工方案等多方面的工作经验欢迎大家咨询。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7日上传了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