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与城市经济
引言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唐宋时期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明珠,既保留着盛世王朝的雍容气象,又孕育着商业文明的革新因子。从长安的市鼓晨鸣到汴京的夜市灯辉,从胡商驼队的丝绸之路上到海商船队的碧波万顷间,商业的脉搏在这三百余年里愈发强劲。如果说汉代的商业是”开疆拓土”的草创,明清的商业是”枝繁叶茂”的成熟,那么唐宋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商业从”制度约束下的有序生长”向”市场驱动下的全面繁荣”转型的关键阶段。这种转型不仅重塑了城市的面貌,更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乃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唐代:制度框架下的商业奠基
1.1坊市制度:有序与约束的双重底色
唐代的城市格局,最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坊市分离”的制度设计。以都城长安为例,整座城市被划分为108个坊(居民区)和东西两个市(商业区),坊有坊墙,市有市门,坊门与市门的启闭由官府严格控制。每天清晨,当第一声”咚咚”的街鼓响起(《唐六典》记载”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夜漏尽,顺天门击鼓五百槌,开”),东西两市的大门才会缓缓打开,穿着胡服的商队、挑着担子的小贩、捧着波斯锦的胡姬陆续涌入。市的四周设有”市署”和”平准署”,市令负责管理交易、核定物价,甚至连度量衡的校准都要定期检查——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大盈库”砝码,就刻有”咸阳市斤”的字样,正是当时严格市场管理的实物见证。
这种制度并非刻意压制商业,而是出于”重农抑商”传统下的平衡考量。毕竟在农业社会,保证粮食生产是根本,但唐代的统治者也明白”商通有无”的重要性。所以尽管坊市有严格的时空限制,长安东西市的繁荣仍令人惊叹:东市”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志》),西市则因靠近丝绸之路的入口,聚集了更多波斯、大食商人,他们带来的珊瑚、玛瑙、玻璃器与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在此交易,连李白诗中”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场景,也多发生在西市周边的酒肆里。
1.2货币与交通:商业流动的血脉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货币流通的支撑。唐代初期沿用五铢钱,但随着商品交易规模扩大,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开元通宝”,这是中国古代第一种脱离重量命名的钱币,“通宝”二字本身就暗含”通行宝货”的商业理念。更值得注意的是”飞钱”的出现——《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时,商人在京城将钱交给诸道进奏院(地方驻京办事处)或富商,取得凭证(文牒),到地方后凭此兑换现钱,这实际上是早期的汇兑业务。想象一下,一个在扬州做茶叶生意的商人,要到长安采购丝绸,不必背着沉重的铜钱长途跋涉,只需带着一张纸券就能完成交易,这该节省多少时间和成本?
交通网络的完善则为商业流动提供了物理基础。唐代以长安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通典》)。大运河的疏通更让南北物资流动变得顺畅:来自江南的稻米、丝绸通过邗沟、通济渠北上,北方的瓷器、铁器顺流南下。扬州因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成为”雄富冠天下”的商业都会,诗人张祜写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足见其繁华。
1.3胡商与市舶: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唐代商业的另一抹亮色,是胡商的活跃。这些来自中亚、西亚的商人,有的沿着陆上丝绸之路,用骆驼队载着香料、珠宝进入河西走廊;有的从波斯湾出发,经印度洋抵达广州、泉州,带来犀角、象牙。他们不仅是商人,更是文化的传播者:长安西市的波斯邸(货栈)里,既能买到来自大食的龙涎香,也能听到波斯的竖琴(箜篌)声;广州的”蕃坊”里,胡商们修建了怀圣寺(光塔),至今仍能看到唐代的阿拉伯文碑刻。
为管理海外贸易,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在广州设立市舶使,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的官职。市舶使负责检查商船、征收关税(“舶脚”)、收购宫廷所需的奢侈品(“收市”),剩余货物则允许自由交易。据《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天宝年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每年抵达的外国商船多达40余艘,贸易规模可见一斑。
二、宋代:突破与创新的商业革命
2.1坊市制度的瓦解:从”定时定点”到”全天候流动”
如果说唐代的商业是被装进”制度之笼”的猛虎,那么宋代的商业则是冲破牢笼的蛟龙。北宋初年,汴京(今开封)的坊墙逐渐被拆除,居民区与商业区不再严格分隔;到了宋仁宗时期,“侵街”现象已被官方默许,商铺可以沿街开设,甚至连御街两侧都出现了茶坊、酒肆。更具革命性的是时间限制的打破:唐代”日中为市”的传统被彻底颠覆,汴京的夜市从傍晚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更(约凌晨1点),而早市则从五更(约凌晨3点)就开始热闹,“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东京梦华录》)。
这种变化直观体现在城市景观的改变上。唐代长安的街道宽达150米,却因坊墙阻隔显得空旷;汴京的御街宽仅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