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环境保护责任案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程环境保护责任案例

作为参与过十余个大型基建项目环保验收的工程管理人员,我始终记得入行时师傅说的那句话:“工程建设的‘良心’,一半在质量,一半在环保。”这些年见证过太多因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引发的纠纷,也目睹过许多项目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工程与自然共生”的范例。今天,就以我全程参与的某山区高速公路项目为例,和大家聊聊工程环境保护责任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故事”。

一、项目背景:当工程线穿过”生态敏感带”

该项目是连接两个山区县的交通要道,主线全长48公里,其中23公里需穿越省级生态公益林和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项目环评阶段便明确标注了三大环境敏感点:K12-K15段紧邻流域面积超50平方公里的清涟河(下游5公里是县城备用饮用水源)、K20-K22段穿越楠木古树群落(树龄均超百年)、全线有7处居民集中居住区(最近距离红线仅30米)。

“当时开环评评审会,专家拍着桌子说:‘这不是修公路,是在生态脆弱区‘穿针引线’,每挖一铲土都得算计着来。’”项目总工程师老李至今记得评审会的紧张氛围。根据环评批复,项目需同步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含4处弃土场拦挡设施、20公里截排水沟)、生态修复工程(植被移植养护区3万平方米)、污染防治工程(施工废水三级沉淀池12座、声屏障5公里),并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的环保责任清单。

二、责任网络:环环相扣的”环保责任链”

工程环保责任不是”某一方的事”,而是一张由法律、合同、制度编织的责任网络。这个项目的责任体系可概括为”三主体、五环节、十二项具体任务”。

(一)三大责任主体的法定边界

建设单位作为”总发包人”,承担着”统筹者”责任。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需落实环评批复要求,监督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定期向环保部门报送监测数据。具体到本项目,建设单位需牵头制定《施工期环保管理手册》,组织三方环保培训,每季度委托第三方开展环境监测。

施工单位是”执行者”,直接对现场环保措施落地负责。《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附件明确:需按设计要求建设沉淀池、弃土场防护设施,控制施工噪声(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每日记录扬尘监测数据(TSP浓度≤1.0mg/m3)。项目进场前,施工单位专门组建了15人的”环保小队”,配备雾炮车、扬尘在线监测仪等设备。

监理单位则是”监督者”,需对照环保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对每道工序进行验收。比如弃土场的挡渣墙厚度是否达标(设计要求1.2米)、截水沟坡度是否符合防冲刷标准(0.5%坡比)、沉淀池是否做防渗处理(黏土夯实+HDPE膜),这些都需要监理工程师现场签字确认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二)五环节责任的动态衔接

从”进场准备-主体施工-交叉作业-收尾验收-缺陷责任期”,每个阶段的环保重点不同,责任也随之转移。进场准备阶段,建设单位要完成红线内植被移植(本项目移植楠木37株,每株养护费用超2万元);主体施工期,施工单位需重点管控弃土弃渣和施工废水(高峰期日产生弃土8000立方米,废水200吨);交叉作业时(如桥梁桩基施工与路基填筑同步),监理单位要协调避免泥浆泄漏污染河道;收尾验收阶段,建设单位需组织生态修复专项验收(本项目补种乡土灌木5万株);缺陷责任期(2年)内,施工单位要负责已建成环保设施的维护(如定期清理截排水沟淤堵)。

三、问题暴露:从”监测数据异常”到”居民投诉”

再完善的责任体系,若执行打折扣,问题迟早会暴露。项目进入路基填筑阶段3个月后,一系列异常情况逐渐显现:

(一)第一道预警:在线监测数据跳变

项目在清涟河上游设置了水质自动监测站,某周周一上午10点,监测员小张发现悬浮物(SS)浓度突然从日常的20mg/L飙升至280mg/L(标准限值100mg/L)。他立即调取沿线摄像头,发现K13+200处的弃土场正在倾倒新开挖的红黏土,而截水沟因前晚暴雨淤积,大量泥水直接流入旁边的冲沟,最终汇入清涟河。

(二)第二道压力:村民上门说理

当天下午,清涟河下游的张家庄村支书带着5位村民找到项目部:“河里的水变浑得像泥浆,洗衣机洗出来的衣服都是黄的,娃娃们这两天都闹肚子!”村民们掏出手机,视频里浑浊的河水正漫过河边的洗衣台,平时在浅滩觅食的白鹭也没了踪影。

(三)第三道考验:行政部门介入

环保部门接到投诉后24小时内进场调查,现场取样显示SS浓度312mg/L(超标2.1倍),同时发现该弃土场挡渣墙实际厚度仅0.8米(不满足1.2米设计要求),截水沟未按图施工(原设计为混凝土衬砌,实际用碎石简单堆砌)。《现场监察记录》明确指出:“施工单位未落实环保措施,监理单位未履行监督职责,建设单位存在管理疏漏。”

四、责任追溯:从”现场漏洞”到”制度短板”

问题暴露后,三方立即启动责任倒查机制,最终锁定了四大责任漏洞:

(一)施工单位:“重进度轻环保”的执行偏差

项目部为追赶工期,将原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