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历史学研究生入学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docxVIP

2025年历史学研究生入学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历史学研究生入学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大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二十年间(1387年)亲自编纂的刑事法规汇编,共四编(《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内容以案例、峻令和训诫为主,记录了明初惩治贪腐、豪强及整顿吏治的典型事件,如“郭桓案”“空印案”等。其特点是突破《大明律》常规,法外施刑(如族诛、墨面文身),强调“明刑弼教”,旨在通过重典威慑强化皇权。《大诰》曾作为官民必读书目,甚至与科举挂钩,但洪武后期因过于严苛逐渐被废,反映了明初“重典治国”到“礼法并用”的政策调整。

2.经世致用:明清之际兴起的学术思潮,核心主张为学问应服务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反对空谈性理。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的“经世”主张,至明末清初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系统阐发。顾炎武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批判理学末流“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直陈政治弊端;王夫之则通过历史哲学探讨制度变革。该思潮推动了考据学与实学的结合,影响了清代学术走向,亦为近代维新思想提供了思想资源。

3.东南互保: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清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重要事件。面对八国联军侵华与清廷“宣战”诏书,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与列强驻沪领事签订《东南保护约款》《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约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此举表面上维护东南稳定,实则是地方督抚以“保境安民”为名,抵制清廷“乱命”,反映了晚清政府权威的衰落与地方实力派的崛起,为清末“督抚专政”及辛亥革命时期各省独立埋下伏笔。

4.乌鲁卡基那改革:约公元前24世纪苏美尔城邦拉格什(Lagash)的政治经济改革,由国王乌鲁卡基那(Urukagina)推行。改革背景是拉格什贵族与神庙祭司垄断土地、加重赋税,导致平民与奴隶反抗。主要内容包括:限制神庙经济特权,减免部分苛捐杂税;禁止贵族强占平民土地、强买强卖;设立法律保障寡妇与孤儿权益;减少神庙依附人口数量。改革短暂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因触动既得利益集团,遭邻邦温马(Umma)与拉格什贵族联合镇压,乌鲁卡基那被杀,改革失败。该事件是已知最早的社会改革尝试之一,为研究早期国家社会矛盾提供了关键史料(见《乌鲁卡基那铭文》)。

5.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提出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核心主张通过政府干预调节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与经济稳定。其理论基础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认为市场机制无法自动实现供需平衡,经济衰退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之和),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如赤字预算、公共投资)与货币政策(如降低利率)刺激需求。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主要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推动了福利国家建设与经济高速增长;但70年代“滞胀”(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暴露其局限性,后与新自由主义等理论融合发展。

二、史料分析(20分)

材料:

“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得过五十日。……诸课户一丁租调,准武德二年旧制。其庸调租资课,每年六月三十日以前,各随便近输纳。”

——《唐六典·尚书户部》卷三

问题:

1.概括材料所述制度的核心内容,并指出其名称及推行背景。(8分)

2.结合唐代社会经济变迁,分析该制度在中唐时期瓦解的主要原因。(12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唐宋变革论”的核心观点、学术争议及其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启示。

2.19世纪是全球殖民扩张的高峰期。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殖民扩张如何推动近代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诰》: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皇权、整顿吏治编纂的特别刑事法规,包含案例、峻令与训诫,突破《大明律》常规,法外施刑,强调“明刑弼教”。虽一度强制推行,但因过于严苛在洪武后期废弛,反映明初“重典治国”的政策特征及礼法调整。

2.经世致用:明清之际学术思潮,主张学问服务现实,批判理学空谈,由顾炎武等思想家推动,结合考据与实学,影响清代学术走向,为近代维新思想提供资源。

3.东南互保:1900年地方督抚与列强签约“保

文档评论(0)

伍四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