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乡村振兴发言.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人乡村振兴发言

各位领导、乡亲们:

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远处是层层叠叠的青山,耳边还能听见村口老槐树下的蝉鸣——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十年前离开时,村里的青壮年大多挤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留下的是老人的叹息、闲置的土屋和荒草丛生的田埂;如今再看,田垄间有了标准化的蔬菜大棚,山坳里飘着茶香,村广场上孩子们追着无人机跑,老人们围坐石桌下象棋,连当年总说“种地没出息”的二伯,现在都成了村里生态农场的技术骨干。

这十年,我参与了村里从“空心村”到“振兴村”的每一步。今天,想和大家掏掏心窝子,聊聊我们走过的路、踩过的坑,还有心里热乎的盼头。

一、乡村的“宝”,得先认清楚

刚开始参与乡村工作时,我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总想着“要干大事”:建工厂、引企业、修大马路。但第一次村民会上,七爷敲着旱烟杆说:“娃啊,你记不记得小时候咱们村后坡的野茶?你王婶家腌的酸辣椒,当年县城里的干部都托人来买。咱们丢了这些,学人家搞工业,那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这句话点醒了我。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先把自己的“宝贝”找出来。我们村的“宝贝”是什么?是2000亩生态林里的负氧离子,是传承三代的手工竹编技艺,是山泉水灌溉出的甜玉米,是老辈人嘴里“三月三唱采茶戏”的习俗。这些看似“土”的东西,恰恰是城市里花多少钱买不到的稀缺资源。

我们用了半年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把村里的“宝贝清单”列了出来:5项非遗技艺(竹编、蓝染、米塑、茶歌、传统榨油)、7种特色农产品(高山云雾茶、泉水稻、黑土花生、野蜂蜜、笋干、酸辣椒、高山蔬菜)、3处历史建筑(清代古桥、民国学堂、宗族祠堂)、12位“土专家”(种茶能手、竹编大师、传统工匠)。这些清单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刻在村民心里的——当我们把老茶农张叔的种茶笔记整理成《高山茶种植手册》时,他抹着眼泪说:“我以为这些老法子要带进棺材了,没想到还能传给后人。”

二、产业要“活”,得让村民“赚得到、留得住”

产业振兴是乡村的“造血干细胞”。但怎么搞产业?我们走过弯路。最初想引进一家食品加工厂,承诺能解决50个就业岗位,可村民一算账:土地流转费每年800元/亩,在工厂上班月薪2500元,但工厂要求每天工作10小时,还得离开村子住宿舍。结果签合同那天,没几户愿意签字——大家说:“钱是多了点,但不能守着娃和老人,这钱不赚也罢。”

后来我们明白:乡村产业得“接乡土气”,要让村民“不离乡、能顾家、有奔头”。我们把重心放回特色农业和乡土手工业上:

第一是“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村里的高山茶品质好,但过去只能卖给茶贩子,一斤只能赚30元。我们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为了学制茶技术,我带着6个年轻村民去福建茶乡蹲了3个月,白天跟着师傅揉茶青,晚上在笔记本上记温湿度数据;为了找销路,我们拍短视频记录采茶过程,让城里的顾客看到“茶青是早上5点带着露水采的,炒茶的是70岁的张爷爷,他炒了50年茶”。现在,我们的“云岭春”茶通过直播卖到了北上广,一斤能卖到380元,茶农每亩地收入从过去的4000元涨到1.2万元。去年春茶季,在外打工的阿林回来了,他说:“在广东电子厂每月赚5000,还得租房吃饭;在家采茶、炒茶,每月能赚8000,还能陪老婆孩子,这账划算。”

第二是“小手工”做成“大产业”。村里的竹编技艺有200年历史,但过去只能编竹筐、竹篮,一个卖30元,年轻人觉得“没前途”。我们请了非遗专家来指导,把传统竹编和现代设计结合:用细竹丝编出茶具套、花瓶、灯罩,在表面刻上村里的山水图案;又和文旅公司合作,开发“竹编体验课”,城里人来村里旅游,可以跟着师傅学编一个小竹盒,带走当纪念品。现在,竹编合作社有32个社员,其中18个是返乡的年轻媳妇。上个月,合作社接了一个上海企业的订单,要做2000个竹编礼盒,王婶笑着说:“我这把老骨头,现在一天能赚200块,比儿子寄钱回来还踏实。”

第三是“农文旅”串成“一条链”。我们村有处清代古桥,桥边有棵500年的古樟树,过去就是个“破桥老树”。去年,我们修好了古桥的青石板,在古樟树下搭了木栈道,又把旁边的老学堂改造成“乡村记忆馆”,陈列老犁耙、旧粮票、黑白照片。春天办“采茶节”,夏天办“星空露营节”,秋天办“丰收晒秋节”,冬天办“年味手作节”。游客来了,能采茶、能编竹、能吃农家菜,还能住村民改造的“山景民宿”。现在,村里有8家民宿,都是村民自己家的老房子改的,周末基本满房。李叔家的民宿去年赚了8万块,他把赚的钱拿出来,给村里的路装了太阳能路灯——他说:“咱不能光顾着自己赚,得让村子更亮堂。”

三、人是“根”,得让“老把式”和“新青年”都有舞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过去村里“70后不愿回,80后不想回,90后不会回”,现在我们这儿有

文档评论(0)

欣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