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古代典籍《列子》篇章翻译与解读
引言
《列子》一书,旧题战国列御寇所著,其思想深邃,文笔汪洋恣肆,是先秦诸子中的重要典籍,尤其在道家思想发展脉络中占据着独特地位。书中多载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寓哲理于生动的叙事之中,探讨宇宙、人生、生死、智愚等根本问题,其“贵虚”、“顺应自然”、“体合万物”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旨在选取《列子》中若干脍炙人口且思想深刻的篇章,进行审慎的白话翻译,并结合其思想主旨与时代背景,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以期能为现代读者理解这部古老智慧典籍提供些许助益。所选篇章力求体现《列子》之精髓,并兼顾其文学性与思想性。
一、《天瑞》篇: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块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白话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的人,于是前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杞国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杞国人又问:“那地陷下去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听了,放下心来,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非常高兴。
长庐子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都是天空中积聚的气体所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都是大地上堆积的土块所形成的。知道它们是积聚的气体,知道它们是堆积的土块,为什么说它们不会毁坏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个细小物体,但又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它们难以终结,难以穷尽,这是自然的;它们难以预测,难以认识,这也是自然的。担忧它们会毁坏,实在是担忧得太远了;说它们不会毁坏,也未必正确。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归于毁坏。如果遇到天地毁坏的时候,怎么能不担忧呢?”
列子听到了长庐子的话,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人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人也是荒谬的。天地会不会毁坏,是我们所不能知道的。虽然这样,那天地毁坏与否,都是一种状态。所以活着不知道死后的事,死后不知道生前的事;来到世上不知道如何离去,离去了也不知道如何来到。天地毁坏与否,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解读
“杞人忧天”的故事妇孺皆知,常被用来讥讽那些为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而自寻烦恼的人。然而,若仅止于此,则失之于浅。此篇层层递进,展现了对宇宙人生的不同认知层次。
首先,“晓之者”代表了一种朴素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以日常见闻解释天地运行,消解了杞人的具体担忧,具有一定的安抚作用。但其解释过于简单化,将复杂的宇宙现象归结为“积气”、“积块”,未能触及根本。
其次,长庐子的观点则更为深入一层。他承认天地作为“积气”、“积块”的物质性,从而逻辑地推导出其有生有灭、有成有毁的可能性。他指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难终难穷”、“难测难识”,认为无论是断言“不坏”还是“必坏”并因此忧之,都是基于有限认知的偏执。长庐子的“笑”,是对前两者(杞人与晓之者)认知浅陋的笑。
最终,列子的态度则体现了道家“齐物”与“虚静”的智慧。他超越了“坏”与“不坏”的二元对立,认为这种终极性的问题超出了人类理性认知的范畴(“吾所不能知也”)。既然不可知,强行去判断、去忧虑,便是“容心”——即主观执念的介入。列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对于不可知、不可控的宇宙终极问题,应采取一种超然物外、顺其自然的态度,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澄明。此处的“笑”,是对长庐子仍执着于“忧”的超越。
此篇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