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佛堂浮桥的简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了又拆拆了又建207岁的佛堂万善浮桥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浮桥

曾经的“浮桥”

现在新建的浮桥

“桥浮佛镇贯长空,两岸云衢路自通。一带松舟横水面,千寻铁索锁江中。波澜滚滚排轻鹢,凶浪滔滔落彩虹。何用乘舆争利涉,四民千载渡西东。”这是清代地方诗人张选描写义乌佛堂万善浮桥的诗篇。在那个江边码头人声喧沸,帆船林立,浮桥悠悠,景色如画的过去,万善浮桥连接着义乌江南北四邻八乡的百姓。江面上,飘浮着二十条松木舟,舟与舟之间,连接承压着两条用生铁煅造,桐油浸泡,乌黑发亮,永不生锈的粗长的铁索。江的两岸,各有一根石柱,用来固定浮桥铁索,在江的西岸枸树脚村,至今还存在一根石柱。

据悉,有着207年历史的万善浮桥,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多次修葺和推倒重建。如今,曾经承载着一代代人记忆的最早浮桥,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揭开了新的篇章……

义乌首座民间筹资兴建的大桥

“昔日义乌江上,除了东江桥,算佛堂的万善浮桥最出名。”据义乌市志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万善浮桥有着207年的历史,不仅是义乌江上首座由众多民间人士筹资兴建的大桥,而且是佛堂古镇繁荣兴旺的一个标志。

据佛堂镇《盘石丁氏宗谱》记载,清康熙雍正年间,塔山下村丁尚庆在佛堂镇旁的义乌江上“捐资造船”,首创佛堂丁家渡船、埠头,以济行人。清·乾隆廿五至廿八年(1760-1763年),因济渡者,舟不能行,由丁尚庆、王以琳等人,聘请徽商、绍商出资参与,倡建浮桥。夏演乡西流村千石田首富楼德运(1708-1783)闻讯,独捐长达300米、重约近十吨的浮桥大铁索一条。当年义乌知县杨春畅称:佛堂浮桥为“万善桥”,写下《万善桥记》,载入嘉庆《义乌县志》。

据清[嘉庆]的《义乌县志》卷二记载,乾隆庚辰,王以琳、吴周士(都是当时的贡监,即入国子监读书的贡生)等人开始倡议在商业日益繁华的佛堂镇建一座浮梁。吴周士不仅首倡,还首捐了四百两白金。此后,丁尚庆、王士宁、杨启周、楼德运(例授州同)、戴盛岳、丁宏铨、王成周、叶益章(太学生)、吴贞文、鲍期颐等人纷纷响应。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共筹集资金“三千五百多两银”。当时义乌知县杨春畅(陕西人,拔贡)还在桥建成之后写了一篇《记》,他在《记》中说:“江势若建瓴,非桥梁莫济。距县治之西三十里有佛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而旁据水道,汇合绣津、画川,水势浸涨,民苦疾涉。”写出了造桥的原因,即水急而佛堂镇“服贾牵车,交通邻邑”,佛堂的商业已十分繁荣,老百姓苦于涉水。

虽然《盘石丁氏宗谱》和《义乌县志》有关记载,在出资参与建造浮桥的富商人名和数量上不完全一致,但对浮桥建造年份及建造原因、浮桥的规模等描述大体相近。据了解,佛堂在明万历时已有商埠,经过近200年的发展,乾隆时已成为“小兰溪”,万善浮桥的修建,是佛堂繁荣兴旺的标志。

“当时佛堂人已富起来了,喜欢做善事的人很多。乐善好施,这是义乌人的好传统。桥称万善,说明善举之众也。”义乌市文联有关负责人查阅资料了解到,当时由吴周士等人筹资建造的万善桥,是一座浮桥。

几番修整后浮桥变成钢筋水泥桥

“浮桥建成后,大家舍舟而步,如履坦途,民咸称便,以万善名,记好善者多矣。从此,佛堂市镇,水陆交通邻邑,服贾牵车繁华,成为浙东四大(义乌佛堂,缙云壶镇、台州路桥、松阳古镇)名镇之一。”佛堂镇志办工作人员李邦林介绍,宣统二年(1910),佛堂商会成立,佛堂镇凭义乌江水上木船、竹筏交通运输业的发达,每天泊岸过夜的商船就多达500多艘,商业空前繁荣。

1928年,佛堂商会集资修建了浮桥厅和盐埠头、老市基、狗市、猪市、官厅前等沿江十大码头,使佛堂镇的商业凌驾于县城所在地稠城镇之上。“仅仅税收就占全义乌总和的二分之一以上,‘佛堂小兰溪’由此出名。民国末年,浮桥北端有长50米的木架桥。1946-1949年,金华师范办在佛堂镇,万善浮桥成了金师老师、学生们最好的校外活动场所。”李邦林说。

根据李邦林提供的相关史料显示:1951年土地改革,经统计数据显示,光光民间善人逐年赠送给佛堂万善浮桥会的田地、房屋,累计多达122户(处),合计81.535亩;房屋13处,计23.5间;全部登记在义乌县第128339号至第128347号九张《土地房产所有权证》中的佛堂镇共和村、联合村、经建村、和平村、解放村、民主村六村文书张秀桂(1918-2007)一人名下,由佛堂镇万善浮桥理事会主持,统一出租,以租养桥,实施管理。1953-1963年,原浮桥会土地,归属就近农村的农业合作社耕种,房屋归公,浮桥护养经费由义乌县交通局下拨担负。佛堂成立了水上交通运输社后,万善浮桥归水上交通运输社兼管。

据悉,1949年后,义乌县人民政府屡次拨款重修,1964年把浮桥的木船改成水泥船。次年,县政府拨款两万元,改建成长61.7米,宽4米的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