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医理疗督灸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病历号: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
一、督灸治疗概述
督灸是基于中医经络学说与艾灸疗法的特色外治疗法,以人体督脉为主要施术部位。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通过在督脉体表投影区域(大椎至腰俞穴)铺敷生姜泥及中药粉,其上放置艾炷点燃施灸,借助姜的辛温发散、艾的温通经络及药物的透皮作用,达到温补肾阳、散寒除湿、通调督脉、调和阴阳的功效。该疗法适用于阳气不足、寒凝血瘀或督脉循行部位气血阻滞的相关病症,是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理念的具体实践。
二、适应症
经医师辨证评估,您目前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适应症,故建议实施督灸治疗:
1.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针对督脉及膀胱经循行区域的关节冷痛、僵硬、活动受限,尤其遇寒加重、得温缓解者,督灸可温通督脉阳气,改善局部气血运行,缓解炎症反应。
2.慢性腰背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腰肌劳损):因久坐、受寒或劳损导致的腰部冷痛、酸沉无力,属“督脉失养、寒瘀阻络”者,督灸通过温散局部寒邪、补益督脉阳气,促进组织修复。
3.虚寒性胃肠疾病:如慢性胃炎(遇冷易腹泻、胃痛喜温喜按)、肠易激综合征(腹部冷痛、大便稀溏),中医认为“脾阳根于肾阳”,督灸温补肾阳可间接温补脾阳,改善消化功能。
4.呼吸系统疾病缓解期: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遇寒易发作、清涕量多),属“肺卫不固、寒饮伏肺”者,督灸通过振奋全身阳气,增强卫外功能,减少复发。
5.亚健康状态: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易感冒、睡眠不实等“阳气不足”症状,督灸可整体调节阴阳平衡,提升机体免疫力。
三、禁忌症
尽管督灸安全性较高,但以下情况存在明确风险,需严格规避:
绝对禁忌症(若存在任意1项,禁止实施督灸):
-施术部位皮肤破损、感染、湿疹、疱疹或有瘢痕疙瘩者(艾灸热力可能加重皮肤损伤,导致感染扩散);
-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者(艾灸可能诱发局部皮下出血);
-急性炎症期(如肺炎高热、急性胃肠炎腹泻)或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艾灸可能助火生热,加重病情);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未控制的高血压>160/100mmHg)、呼吸衰竭或肝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艾灸可能引起血液循环加速,增加心脑负担);
-孕妇腰背部(督脉腰俞至命门段靠近子宫,艾灸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或早产风险);
-精神疾病急性发作期(无法配合治疗,可能因灼热感引发意外)。
相对禁忌症(需经医师评估后谨慎实施):
-糖尿病未控制(血糖>10mmol/L)(高血糖状态下皮肤修复能力差,易发生灸后水疱且愈合缓慢);
-过敏体质(对艾叶、生姜或中药粉成分过敏者,需提前进行皮肤试验);
-高热(体温>38.5℃)或阴虚火旺体质(表现为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夜间盗汗)(艾灸性温,可能加重热象);
-哺乳期女性(腰背部施灸需避开乳头、乳房区域,避免热力影响乳汁分泌)。
四、操作流程
本次督灸治疗将由具备中医执业资格且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操作,具体步骤如下:
1.治疗前准备:
-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医师检查施术区域皮肤完整性,标记督脉大椎至腰俞穴连线;
-新鲜生姜洗净、去皮,用捣泥器制成细姜泥(厚度约0.8-1.2cm,宽度约6-8cm),均匀铺于督脉体表投影区,边缘用纱布固定;
-根据您的体质与病症,选取温阳散寒类中药(如附子、肉桂、吴茱萸等)研磨成粉,均匀撒于姜泥表面(厚度约0.2cm)。
2.施灸过程:
-将艾绒搓成直径约2cm、高约3cm的圆锥形艾炷,间隔2-3cm放置于药粉上(一般放置5-7壮);
-从艾炷顶端点燃,待艾炷燃烧至2/3时(约5-8分钟/壮),用压舌板移除灰烬,更换新艾炷;
-全程共灸3壮(总时长约30-40分钟),施灸过程中医师会密切观察您的反应,询问灼热感程度(以“温热舒适,可耐受”为度)。
3.治疗后处理:
-移除姜泥、药粉及艾灰,用温毛巾清洁背部皮肤;
-观察30分钟,确认无头晕、心悸等不适后,方可离院;
-若局部皮肤出现轻微发红,属正常反应,无需特殊处理;若出现水疱(直径<0.5cm),用无菌棉签轻压吸干渗液,涂抹烫伤膏;若水疱直径>0.5cm或数量较多,需由医师无菌操作抽吸水疱,覆盖无菌敷料。
五、潜在风险与并发症
尽管医师会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并采取防护措施,但任何医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政执法)测试试题与答案.docx
-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及解答参考.docx
- 2025年机动车授权签字人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 2025年继续教育公需课必修考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 2025年继续教育公需课必修课题库及答案.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幼儿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园综合素质试卷及解答参考.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园综合素质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幼儿《综合素质》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证《幼儿综合素质》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