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知识考点.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绪论

一、文化的含义

1.“文”与“化”

(1)“文”的内涵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

交文。”在此基础上,“文”有若干层引申义:

①“文”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

礼乐制度。

②“文”由伦理学说引申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的意思,

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记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③“文”在前两层意义上,引申出美、善、德行的意思,如《礼记·

乐记》记载:“礼减而进,以进为文”。

(2)“化”的内涵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

其名曰鹏。“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

义。

(3)“文化”合成为词

①“文”与“化”并联使用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

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里的“文”指天道自然规律,“人

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在这

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已有“以文教化”的意思。

②“文”与“化”合成词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为词,如《说苑·指武》:“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文选·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

化”,与“自然”对举或与“质朴”、“野蛮”对举。

2.文明

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它兼容物质

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广义文化。

3.自然的人化

(1)文化的实质含义

文化,即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

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2)文化即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创造过程是人类从“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

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的过程,即自然的人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①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是人与

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

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

性。

②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

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4.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1)广义文化

①内涵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

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

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②文化结构

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

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

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其中四层次说

包括以下内容:

a.物质文化层

第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的物质文化层。

第二,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

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第三,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人

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制度文化层

第一,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

制度文化层。

第二,这一部分文化成果虽然不直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但它们的

特质、发育水平归根结底是由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一定方式所决定的。

c.行为文化层

第一,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

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第二,这是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

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d.心态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

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可再

分为两个子层次:

文档评论(0)

192****9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