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东汉佛教传入与本土化发展
引言:动荡与交融中的精神曙光
站在洛阳老城的残垣前,风过处似乎还能听见东汉太学的琅琅书声。这个被后世称为”光武中兴”的王朝,在经历了初期的治世后,逐渐显露出衰颓之象: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黄巾起义的火种正在民间悄然孕育。就在这样的社会土壤里,一种来自西域的宗教——佛教,悄然叩响了中原的大门。它的传入并非偶然,而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它的本土化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外来客”到”自家人”的漫长蜕变。这段历史,不仅是佛教在中国的起点,更是中华文明包容力的生动注脚。
一、佛教传入的背景与初始路径
1.1东汉社会的精神需求:儒学的式微与信仰的真空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但到了东汉中后期,经学逐渐陷入繁琐的章句之学,“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汉书·艺文志》)的注解方式,让原本鲜活的伦理思想变得僵化。与此同时,谶纬之学大行其道,从帝王到百姓,都试图通过符命、图谶解读天命,社会弥漫着对未知的焦虑。
更关键的是,东汉中后期的社会动荡加剧了人们的精神危机。水旱蝗灾连年不断,《后汉书》中”人相食”的记载屡见不鲜;边患频仍,羌乱持续百年;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让士大夫阶层”常恐海内切齿,思相屠裂”(李固《与黄琼书》)。当儒学无法解决现实苦难,黄老思想的”无为”又显得过于消极时,民间急需一种能解释苦难、提供希望的新信仰——这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最根本的社会基础。
1.2交通网络的完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
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历来有”陆路为主,海路并行”之说。陆路的核心是张骞通西域后形成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再分南北两道进入中亚,最终抵达印度。东汉时期,班超、班勇父子经营西域三十余年,“葱岭以东,莫不宾服”(《后汉书·班超传》),这条商路的安全性和畅通度大幅提升。商队的驼铃声中,不仅有丝绸和玉石的交易,更有僧侣、学者的往来——他们正是佛教东传的最初载体。
海路方面,《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日南(今越南中部)作为汉朝最南端的郡,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出土的东汉时期琉璃器、玛瑙珠,经检测多来自印度河流域,这些贸易遗物背后,很可能有佛教僧侣的身影。
1.3关键事件:“永平求法”与白马寺的建立
在佛教东传的历史记忆中,“永平求法”是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据《牟子理惑论》记载:“昔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
这段记载虽有传说色彩,但结合《后汉书·楚王英传》“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的记录,可以推断:汉明帝时期(公元58-75年),佛教已通过官方渠道进入中原。为安置从大月氏请来的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僧人,朝廷在洛阳西雍门外修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寺院,“寺”本是汉代官署名称(如鸿胪寺),用于接待外来宾客,用”寺”命名佛庙,本身就体现了初期佛教的”客卿”身份。
二、早期传播:从”方术附庸”到思想萌芽
2.1依附黄老:佛教的”初来乍到”
东汉早期的佛教传播,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后汉书·楚王英传》载:“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这里将”黄老”与”浮屠”并列,说明时人将佛教视为与黄老思想类似的方术。这种认知并非偶然:佛教的”禅定”与黄老的”守一”,“布施”与”积德”,在形式上确有相似之处;而佛陀”飞行虚空,身有日光”的形象,也与汉人想象中的”神仙”高度重合。
这种依附性在民间信仰中表现得更明显。当时的佛塔被称为”浮屠祠”,祭祀方式与传统的”祠社”无异:设坛、供酒肉、击鼓吹笙。甚至有僧人参与”解注”(驱鬼除灾)、“祠星”(占星术)等活动,这让佛教在底层民众眼中,不过是众多方术的一种。这种误解虽让佛教显得”不纯粹”,却也为其扎根提供了便利——就像幼苗需要支架才能生长,初期的佛教需要借助中土已有的信仰体系打开市场。
2.2译经活动:从”胡语”到”汉语”的思想转译
真正让佛教摆脱方术标签的,是译经活动的开展。东汉时期最著名的译经师有两位:安世高和支娄迦谶。
安世高是安息国(今伊朗)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高僧传》),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抵达洛阳。他精通小乘佛教的”禅数之学”(禅定与数法,即通过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