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

引言:饥饿年代的破局呐喊

1978年深秋的安徽凤阳,枯黄的稻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小岗村18户农民蹲在破草房里,借着煤油灯的微光,在一张皱巴巴的契约上按下手印。契约里写着:“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这枚枚带血的红手印,不仅是饥饿逼迫下的生存挣扎,更叩响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惊雷。

这场始于田野的变革,为何会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当我们翻开40多年前的历史档案,会发现农村改革的每一步都浸透着农民的汗水、基层的探索与政策的智慧,它不仅改写了9亿农民的命运,更重塑了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

一、改革前夜的农村困局:人民公社体制的积弊

要理解农村改革的必然性,必须先回到1978年前后的历史现场。当时的中国农村,实行的是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为核心的人民公社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曾发挥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但到了70年代末,其内在矛盾已严重制约农村发展。

1.1生产效率的”大锅饭”困局

人民公社实行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制度。生产队里,社员们”出工一条龙,干活磨洋工”的现象普遍存在。河南某县1977年的生产记录显示,一个200人的生产队,每天实际有效劳动时间不足4小时。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更直观的是粮食产量数据:195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9505万吨,到1977年增长至28273万吨,20年间仅增长45%,年均增速不到2%。而同期人口增长了56%,人均粮食占有量从306公斤降至297公斤。1978年,全国还有2.5亿农村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其中1.4亿人年均口粮不足200公斤,处于半饥饿状态。

1.2流通体制的”统购统销”之困

计划经济下的农产品流通实行严格的统购统销制度。农民生产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卖给国家,自留部分被严格限制。1978年,小麦统购价每斤0.138元,而当时市场上的议价粮已涨到0.3元以上。这种”剪刀差”让农民辛苦一年,除去上交的公粮和统购粮,剩下的口粮仅够勉强糊口,现金收入更是少得可怜。

山东某村老支书回忆:“76年队里分了200斤小麦,得先交80斤公粮,再按统购价卖50斤给国家,剩下的70斤得掺着地瓜干吃一冬。想卖点鸡蛋换盐巴,还得偷偷摸摸,被供销社逮着算’投机倒把’。”

1.3管理体制的”行政命令”之困

人民公社不仅是经济组织,更是基层政权单位,形成”政社合一”的管理模式。生产计划由上级层层下达,种什么、种多少、什么时候种,都由公社甚至县一级决定。1977年,某县为完成棉花种植指标,强行要求山区生产队改种棉花,结果因气候不适,亩产仅20斤,而原本种玉米能收400斤。这种脱离实际的行政指令,让农民既损失了产量,又丧失了生产自主权。

正是这三重困局,让农村成为当时中国最迫切需要改革的领域。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不是偶然的,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不逐步摆脱贫困,我国绝大多数人就没有摆脱贫困。”

二、破冰之路:从”偷偷摸摸”到”合法认可”的改革进程

农村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基层探索到政策认可、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的渐进过程。这其中既有农民”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也有地方干部的大胆突破,更有中央层面的实事求是与政策调整。

2.1星星之火:小岗村与四川试点的”地下实验”

1978年的大旱,让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村雪上加霜。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在农村调研时看到:“有的生产队的农民住的房子,墙是土打的,顶是草盖的,门是篱笆编的,家里除了破棉絮,连张桌子、凳子都没有。”他在省委会议上直言:“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农民成群结队外流讨饭,我们有责任想办法。”

在这种背景下,安徽肥西县山南区的农民悄悄搞起了”包产到户”,把耕地按人口分到农户,超产部分归农民所有。几乎同时,四川广汉县的农民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小岗村的18户农民则更彻底,他们把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全部分到户,实行”包干到户”,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些”地下实验”最初都处于”非法”状态。1977年11月,中央下发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但农民们用”不声张、不推广、不争论”的方式,悄悄让粮食产量发生了变化。小岗村1979年的粮食产量从1.8万斤猛增到13.2万斤,相当于1966-1970年5年的总和;肥西县山南区包产到户的生产队,1979年小麦平均亩产209斤,比未包产的生产队高100多斤。

2.2政策松绑:从”不许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