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讲稿正文:苏轼——逆旅中的万丈光芒与人间烟火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热爱文化的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一同走近中国文化史上那颗最独特、最耀眼的星辰——苏轼,苏东坡。他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活生生的精神力量。理解他,就是理解如何在命运的惊涛骇浪中,既保持灵魂的高洁与深刻,又不失对人间烟火的热爱与眷恋。
一、天才的锋芒与初心的温度
让我们回到1037年的四川眉山。苏轼降生在一个充满书香与期待的家庭。父亲苏洵,大器晚成,是后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教导,既严厉又充满智慧。传说苏轼年少时,父亲让他们兄弟俩每天抄写、背诵大量典籍。有一次,小苏轼调皮地问:“爹,这么多书,都要背吗?有什么用呢?”苏洵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着家中堆积如山的藏书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了,将来你自会明白。”这**“腹有诗书气自华”**,后来成了苏轼自己的名句,也成了他一生学问的底色。
嘉祐二年(1057年),二十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赴汴京参加科举。那场考试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读到一份考卷,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章论证君王应本着仁爱忠厚之心施行刑赏,引经据典,雄辩滔滔,文风俊朗。欧阳修拍案叫绝,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便定为第二名。拆封后才知道,作者竟是一位来自蜀地的年轻学子——苏轼!欧阳修惊叹不已,对同僚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年轻的苏轼,一鸣惊人,名动京师。
初入仕途,苏轼带着满腔热忱。在陕西凤翔府担任签判时,他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衙前役”。这是当时百姓负担极重的一种差役,负责押运官府财物,一旦有损失或延误,服役者需倾家荡产赔偿。苏轼亲眼目睹百姓因此破产,甚至自残逃避。他心急如焚,没有等待冗长的朝廷批复,而是大胆改革:允许百姓根据路途远近、财物贵贱,自行选择服役或缴纳“免役钱”,官府再用这笔钱雇佣专业人员运送。此法一出,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凤翔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这个“愣头青”初显锋芒,就展现了他的实干精神和对底层疾苦的深切关怀。
二、乌台诗案:生死劫难与黄州涅槃
然而,北宋的朝堂波谲云诡。苏轼才华横溢、性格耿直,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脱离实际、加重民负的措施提出了尖锐批评,自然得罪了当权的新党。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爆发(乌台指御史台监狱,因院中多柏树乌鸦聚集而得名)。
新党从他的诗文中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罗织了“讥讽朝政”、“诽谤新法”、“大逆不道”等罪名。苏轼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押解进京。押解途中,路过太湖,苏轼一度想跳湖自尽,只因担心连累亲友才作罢。在阴森的御史台监狱里,他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130多天。审讯官对他严刑逼供、百般凌辱。绝望之际,他把日常服用的青金丹(一种药物)藏起来,准备一旦被判死刑就服毒自尽。他甚至给弟弟苏辙写下了诀别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字字血泪,感人肺腑。
生死关头,一场意想不到的救援展开了。已退居后宫的仁宗曹皇后(此时已是太皇太后)病重。神宗皇帝想大赦天下为祖母祈福。曹太后在病榻上说:“我记得当年仁宗皇帝策试贤良归来,曾欣喜地告诉我:‘朕今日为子孙觅得两位太平宰相!’指的就是苏轼、苏辙兄弟。如今苏轼何在?怎能因诗获罪?”加上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劝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以及众多大臣的营救,神宗最终免其一死。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一个无权无势、受地方官监视的闲职。
黄州,成为了苏轼人生的炼狱,也成为了他精神的熔炉和艺术的天堂。
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初到黄州,俸禄微薄,家中人口众多(二十余口),生活极其困顿。好友马梦得为他求得城东一块废弃的坡地。苏轼脱下长衫,换上短衣,带领全家开荒种田。这块坡地,被他命名为“东坡”,他也由此自号“东坡居士”。烈日炎炎,汗水滴入泥土,“力耕不受众目怜”,他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士大夫,真正变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农夫。艰辛的劳作反而让他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踏实与自由。“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首《临江仙》里,不仅有醉意,更有一种超脱束缚、亲近自然的豁达。
赤壁绝唱:?黄州城外有处赤鼻矶,当地人附会为三国赤壁古战场。元丰五年(1082年)的秋天和冬天,苏轼两次与友人泛舟于此。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横空出世。在《前赤壁赋》中,面对浩瀚长江、明月清风,听着朋友感叹人生短暂、功业难成、自身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陷入了深邃的哲思。他用水与月的比喻开导友人(也开导自己):“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