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田野调查方法课件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1
02
03
04
田野调查概述
研究设计与准备
数据收集方法
数据分析流程
05
06
质量控制与伦理
成果汇报与课件制作
01
田野调查概述
定义与核心目的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中通过长期驻点观察、参与和记录,系统性收集原始数据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的直接互动。
系统性实地研究
揭示文化深层逻辑
理论验证与构建
其核心目的是理解特定群体的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及文化意义体系,通过沉浸式体验挖掘非书面化的隐性知识。
既可用于验证现有理论假设,也能通过归纳法从田野资料中提炼新理论框架,推动学科知识更新。
主要应用领域
文化人类学研究
用于原始部落、少数民族或现代亚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及社会组织研究,如马林诺夫斯基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调查。
02
04
03
01
社会学与市场调研
应用于社区治理、消费者行为等现实问题,例如城市贫民窟社会网络或品牌消费习惯的参与式观察。
考古遗址分析
结合地层学与器物分类,通过田野发掘还原古代人类活动轨迹及文明演进过程。
生态与环境研究
记录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如游牧民族的资源利用方式或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实践。
基本特点与价值
长期性与沉浸感
要求研究者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实地生活,通过“局内人”视角消除文化隔阂,如格尔茨的巴厘岛斗鸡研究。
方法多元性
综合运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影像记录、谱系追踪等方法,形成三角互证的数据链。
伦理敏感性
需遵循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伦理原则,避免研究对当地社群造成剥削或伤害。
学科奠基作用
作为人类学“黄金标准”,其一手资料不可替代性奠定了民族志写作的权威性,如《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成为方法论典范。
02
研究设计与准备
研究问题设定
明确核心研究目标
研究问题应聚焦于具体的社会现象或行为模式,避免过于宽泛或模糊,确保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和学术价值。
结合理论与现实需求
可行性评估
研究问题需基于现有理论框架提出,同时考虑实际应用场景,确保研究成果能填补学术空白或解决现实问题。
需评估问题的可行性,包括时间、经费、人力等资源是否足以支持研究开展,避免因条件限制导致研究中断。
1
2
3
调查对象选择
代表性抽样
调查对象应覆盖目标群体的多样性,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等方法,确保样本能反映整体特征。
排除干扰因素
需明确排除标准,如年龄、职业、地域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保证数据纯净度。
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调查前需通过伦理审查,确保研究对象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其隐私与权益。
工具与资源规划
设计标准化问卷
问卷需经过预测试以验证信效度,问题表述应清晰无歧义,避免引导性或敏感性问题。
技术设备配置
明确团队成员角色,如访谈员、记录员、数据分析员等,并进行统一培训以保证操作规范一致。
根据研究需求配备录音笔、摄像机、GPS定位仪等设备,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团队分工与培训
03
数据收集方法
访谈技巧应用
开放式问题引导
采用开放式提问方式鼓励受访者自由表达,避免封闭式问题限制信息获取范围,例如“您能详细描述当时的情况吗?”而非“您是否同意这种做法?”。
01
建立信任关系
通过积极倾听、保持眼神交流和适当肢体语言营造轻松氛围,消除受访者戒备心理,确保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
追问与澄清技巧
针对关键信息点采用递进式追问(如“您刚才提到的XX具体指什么?”),并结合复述确认(“您说的是不是指……”)以避免理解偏差。
非语言信息捕捉
注意记录受访者的语调变化、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些细节可能隐含未明说的态度或情感倾向。
02
03
04
预先制定观察维度清单(如空间布局、行为频率、互动模式),采用时间抽样或事件抽样法系统记录现象,确保数据可比性。
根据研究需求灵活采用完全参与(融入群体)、观察者参与(有限互动)或完全观察(零介入)等不同角色,平衡主观体验与客观记录。
除视觉记录外,同步采集环境声音、气味、触感等多元信息,通过现场速记、草图、照片等多媒介手段立体还原场景。
每日整理观察笔记时区分客观现象记录与主观解读,标注可能存在的观察者效应,确保后期分析时能识别并剥离偏见。
现场观察策略
结构化观察框架
参与程度梯度选择
多感官信息整合
反身性日志撰写
问卷设计原则
按照“漏斗原则”编排问题顺序,从广泛背景问题逐步聚焦到核心议题,敏感问题置于问卷中后部以降低防御心理。
逻辑分层架构
对态度测量采用李克特5-7点量表,确保选项间等距性;行为频率类问题提供具体时间参照(如“每周几次”而非“经常”),提升数据精确度。
量表科学配置
使用简明扼要的短句结构,避免专业术语和双重否定句式,必要时进行认知测试(CognitivePretesting)确认各教育层次受访者的理解一致性。
语言双效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