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docx

暑期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关于兴安县农村留守儿童暑假实践调查报告

第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桂林市兴安县为调研地,桂林兴安县位于桂东北,总面积为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下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瑶、壮、苗等18个民族。????桂林兴安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风纯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工业、农业欠兴旺,经济开展速度不快,近年来,随着城镇建立的快速开展,兴安县进城经商、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县城就读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日益增多。调研结果说明:本县小学生留守儿童3955人,占全县小学人数的25.2%;初中留守儿童2665人,占全县初中人数的28.9%;该县县城三所小学承受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897人,占县城三所小学总学生数的22.4%。

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身心开展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成为一个普遍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开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那么会导致心理畸形开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为此,应学校号召,为了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社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借暑假时机进展社会实践,主要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第二、调查方案:

由于本人家住农村,本着学校要求的“就近原那么〞,我和其他高校以及我们财经学院其他系的几个同学组成了十个人的调查小组,在我们本县城进展此项实践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等多种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研手段。

我们在8月1号至2号进展调查问卷设计,并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8月3号至4号,5个人在兴安街道上进展问卷调查,5个人进展个别访谈。8月5号至6号,组内所有成员分散到各农村进展抽样的入户走访,并在村委的帮助下采取集体座谈进展调查。8月7号全组成员收集整理资料,进展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实践调查,我们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及父母亲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及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36.2%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别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似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催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并且,心理上的寂寞及生理上的缺失,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及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

三、盲目对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及人交流时充满警觉甚至是敌意。对教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拟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6%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

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

那么终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我们分析如下: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及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及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及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于是,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平安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

文档评论(0)

幸福是什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幸福是什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