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元代对西域的治理与影响
引言
站在今天的新疆库车老城巴扎,脚下的青石板或许还留着七百年前商队的蹄印;翻开《元史·地理志》的泛黄纸页,“别失八里”、“阿力麻里”等古地名仍在诉说着元代与西域的深厚联结。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西域(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核心枢纽,既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带,更是东西方贸易的黄金通道。元代对西域的治理,绝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通过行政建制、经济整合、文化交融等多维度策略,将这片”四战之地”纳入中原王朝的治理体系,为后世边疆治理留下了宝贵遗产。
一、元代治理西域的历史背景:从草原帝国到中原王朝的转型
要理解元代对西域的治理逻辑,需先回溯蒙古崛起前的西域格局。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直接控制逐渐减弱,先后出现回鹘汗国、喀喇汗王朝、西辽等政权。12世纪末,西辽(喀喇契丹)以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为中心,统治着天山南北及中亚草原,其行政制度融合了辽朝的南北面官制与当地传统,形成”因俗而治”的特点。此时的西域,农业区(如高昌、于阗)与游牧区(如阿尔泰山南麓)并存,佛教、伊斯兰教、景教等多元宗教共生,为后来的治理埋下了复杂性伏笔。
蒙古的介入始于1209年高昌回鹘的主动归附。当时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高昌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见蒙古势盛,杀西辽监国,遣使向蒙古称臣。这一事件意义非凡——它不仅为蒙古打开了进入西域的门户,更标志着西域地方势力对新兴草原帝国的政治认同。随后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1219-1225年),虽主要目标是复仇与扩张,但客观上摧毁了西辽残余势力,将天山南北至阿姆河流域纳入蒙古势力范围。不过此时蒙古的统治方式仍带有草原帝国特征:通过分封宗王(如察合台汗国)、设置达鲁花赤(蒙古监临官)进行间接控制,尚未形成系统的治理体系。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后。与此前的蒙古大汗不同,忽必烈推行”汉法”,以”中国之主”自居,治理西域的目标从单纯的军事控制转向”疆理虽远,而监临必亲”(《元史·百官志》)的行政整合。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标志着元朝中央开始直接介入西域事务;至元十七年(1280年)设立北庭都护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别失八里宣慰司都元帅府,一系列机构的建立,宣告了元朝对西域治理的体系化开端。
二、元代治理西域的具体措施:行政、军事、经济、文化的多维建构
2.1行政建制:从间接控制到直接管辖的突破
元朝对西域的行政治理,呈现出”中央统筹-地方分治-因俗而治”的三重逻辑。中央层面,设宣政院(初名总制院)负责宗教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中书省统管民政,形成三权分治又相互配合的格局。地方层面,最具突破性的是行省制度的推行——至元十二年(1275年)设立别失八里行省(治今吉木萨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立阿力麻里行省(治今霍城),虽因海都之乱(察合台后王海都反对忽必烈)未能长期稳定,但行省制的尝试已打破此前”裂土分封”的旧制,为明清在新疆设省埋下伏笔。
在行省之下,元朝根据西域的地理与民族特点设置了不同层级的行政机构:农业区(如高昌、于阗)沿用唐以来的州、县制,设知州、知县管理;游牧区(如阿尔泰山南麓)则保留蒙古的千户、百户制,由蒙古宗王或当地部落首领统领;同时普遍设立达鲁花赤(蒙古语”镇守者”),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例如《高昌馆课》记载,高昌地区的达鲁花赤不仅监督赋税征收,还参与审理重大案件,“凡汉官断案,必由达鲁花赤复核,方为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对畏兀儿地区的特殊治理。畏兀儿(今维吾尔族先民)作为最早归附蒙古的西域势力,其首领亦都护被授予”第五子”的尊位(成吉思汗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为义子),享有较高自治权。元朝在高昌设立”畏兀儿断事官”,由亦都护提名、中央任命,专门处理畏兀儿内部事务;同时将畏兀儿地区纳入”诸王封地”体系,由忽必烈之孙出伯等宗王镇守,形成”自治+监督”的双重模式。这种”因俗而治”的智慧,既尊重了当地传统,又确保了中央权威,正如《元史·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所言:“畏兀儿之地,虽远在西陲,其治如内郡。”
2.2军事布局:屯田戍边与交通网络的双重保障
西域”东捍长城,北蔽蒙古,南连卫藏,西倚葱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军事治理的重要性。元朝在西域的军事部署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驻屯军,二是屯田军。驻屯军以蒙古军、探马赤军为主,重点布防于战略要地——如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驻有”北庭都元帅府”军队,控制天山北路;曲先(今库车)设”曲先塔林都元帅府”,扼守天山南路;阿力麻里作为宗王驻跸地,驻有大量侍卫亲军。这些驻军不仅承担防御任务,还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