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VIP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包括自然与社

会)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比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完全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

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

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

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的卦象、汉

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中国先民早就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即“道”是精微玄妙的,是难以言

传的。孔子常用诗歌般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

得益于立象尽意的方式,这些语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道家更是如此,一部《庄子》,全文优美如诗,其中

包蕴的人生哲理,既深刻精警,又生动易懂。

由于诗歌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而非分析的,诗歌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而非明晰单一的,诗歌的意义是

意在言外而非意随言尽的,所以更能担当起思考并理解人生真谛的重任。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若乃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此语既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动

因,又说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即那些传诵千古的诗歌都是由鲜明生动、意蕴深永的意象构成的。

意象之美,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感染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文明是诗的文明,诗渗透在文明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特色。传

第1页/共21页

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典诗歌是最具可操作性的途径,古典诗歌的名篇名句比其他形态的古

籍能更广泛地进入千家万户,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和美的启迪。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国文化的诗性之美》)

材料二:

诗的核心是意象。什么是意象?这里我列出意象的定义:物体或物象;想象的、内心的图景。我把前

者称作“客观意象”,后者称作“主观意象”。客观意象一般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或是眼睛直接看不见,

但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物体或物象。主观意象一般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你光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除

非借助绘画,能呈现一部分主观意象,否则你必须用想象,才能在内心“看见”那个图景。

中国古典诗词,多数是用客观意象写成的,其间夹杂着少量的主观意象。古典诗人,尤其是中国古代

诗人,主要依靠客观意象写诗。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句都是对实际或可能场景的客观描绘,全诗皆用客观意象写成。再看李白的

《秋浦歌十七首》之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是不是

一个主观意象?你必须靠想象,才能“看见”三千丈长的白发,这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景象,是超现实的事

物,当然是主观意象。说到李白的主观意象,也等于说到李白诗的要害,他诗中很多奇异的感觉,多数要

拜主观意象所赐。

如果我们描绘的仅仅是事实或事象,文学不会对它们感兴趣。因为这样的事实或事象,早已遍布生活

舞台,人们正是不喜欢它们的中立、无倾向,才不得不求助各种思想的解释或引导。文学显得慷慨大方,

愿意为事实或事象,提供最契合读者本心的诸多启示。文学要想利用这些事实或事象,就必须赋予它们倾

向,让事实或事象拥有情感或立场。客观意象也是一些事实,也需要通过赋予情感或立场才能成为文学。

一旦用客观意象写诗,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客观意象拥有倾向,不再中立。

比如,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你看他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每一句都是一个景,都是客观意象。你想一想,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最后一句,你读到“夕

阳西下”,就不再往下读,或诗到此句就结束,你会知道马致远在写什么吗?我前面说过,文学一定是有

倾向的。如果马致远没有写“断肠人在天涯”,没有表达出愁绪,前面写的所有客观意象,也都变得一无

用处。为了让这些客观意象派上用场,他添了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了深切的情感,让其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68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