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简牍博物馆:传承千年文化,“简”述中国故事

所在地:甘肃省兰州市

镇馆之宝:《四时月令诏条》《过长罗侯费用簿》、里程简

看点:馆藏内容丰富,涉及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的日常生活、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等方方面面,是记录西北边塞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

简牍是我国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的统称,在纸张发明和普及以前,是最常用的书写载体,随着汉王朝在河西地区的经营,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简牍文书。2023年9月,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馆,成为我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

甘肃简牍博物馆也是兰州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在兰州老街远远就可看见高耸的博物馆外观建筑。狭长者为“简”,短而宽者为“牍”,甘肃简牍博物馆建筑外型设计,汲取了左“简”右“牍”的设计理念,从象形文字、汉代建筑、传统空间模式等元素中提取文化符号,加以创新运用,以现代简洁的建筑形态表现“简以承典,牍以载道”的立意。一片片简牍将我们带回千年时空,一幕幕边塞生活情景跃然简上。

“简牍时代”展厅。

1

写在墙上的?汉代“环境保护法”

上世纪90年代,在敦煌市以东64公里处的甜水井附近,发现了一处汉代的邮驿遗址——悬泉置遗址,一次性出土了2.3万余枚简牍。甘肃常年干旱少雨,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这里出土了大量保存较为完好的简牍。据统计,甘肃发现和出土的历代简牍有7万多枚,仅汉简就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可是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展陈场馆,这些简牍只能“沉睡”在库房里,仅供学术研究。2023年9月,总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的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馆,使一大批简牍精品走出“深闺”,绽放光彩。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近4万枚简牍,除展出各类简牍外,馆内还有一件异常珍贵的文物——《四时月令诏条》。这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汉代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内容涵盖保护林木、动物、水、土等各方面内容,浓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节律。

《四时月令诏条》局部。

关于《四时月令诏条》的发现,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92年,在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一段坞内北组房屋倒塌的残垣躺在地上无人问津。起初考古人员都认为这里不可能挖掘出文物,后来发现,这段残垣的背面竟然写有《四时月令诏条》,如今它已成为甘肃简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四时月令诏条》又被称为写在墙上的“环境保护法”——春季禁掏鸟窝、夏季禁伐木、秋季宜修房屋、冬季禁掘土地。《四时月令诏条》由3个部分组成,题记开头说明了朝廷下达诏令的缘由:“太皇太后诏曰:往者阴阳不调,风雨不时……”表明颁布此诏目的在于让人们的生产生活遵循自然时序。随后将一年四季十二月的宜忌逐条列出,上半部分写着“法条”,下半部分对“法条”作出进一步解释。

《四时月令诏条》在继承传统“月令”思想的基础上,以法律“诏书”的形式确立了以“四时”为基础的生产生活准则。其中“以时禁发”“用养结合”的生态保护理念,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2

另类“账簿”讲述西域往事

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简述丝路”展厅,整个展厅以长安为出发点,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经过陇东、河西、西域,沿途中有“列四郡,据两关”的行政建制。“简述丝路”展厅内陈列着两枚珍贵的里程简。其中一枚是1974年出土的“居延里程简”,详细记载了从汉都长安出发至张掖郡的20个驿置名称及间隔里程。另一枚是1990年出土于悬泉置遗址的悬泉里程简,记载了河西走廊地区武威郡到敦煌郡12个驿置的详细信息。这两枚里程简“接力”勾勒出汉代丝绸之路东段、长安至敦煌的具体线路走向和重要节点。更为可贵的是,里程简作为重要实证材料,助力“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遗。

悬泉置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为一体的综合机构。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过长罗侯费用簿》简册,记载了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长罗侯常惠出使乌孙时,悬泉置接待其使团一行人所消耗物品的明细。《过长罗侯费用簿》由18枚木简组成,每简长23厘米,宽0.8厘米。简文记载了悬泉置为招待长罗侯常惠一行384人,置办牛、羊、鸡、鱼、鱼、豉、粟、米等各种食品,极为丰盛。

《过长罗侯费用簿》。

根据《汉书》记载,长罗侯常惠曾4次出使西域,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乌孙王通过常惠上书汉宣帝,希望与大汉再度和亲。在此之前,大汉的解忧公主已与乌孙王子和亲,乌孙王欲立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为太子,并让元贵靡也迎娶一位大汉公主为妻。于是,汉宣帝特意选了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为公主,命常惠负责送亲。从时间上看,《过长罗侯费用簿》应写在常惠送相夫公主前往乌孙和亲之际,它不仅为研究悬泉置的功能和经费物品收支提供了一手资料,更为研究西汉王朝的西域政治,特别是与乌孙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史料。

3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