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大豆常见病害症状鉴别方法与综合防治策略综述
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粮、油料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较广。但大豆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各种病害威胁,极大地影响了产量与质量。准确地确定病害症状和有效地防治措施是确保大豆产量的关键。文章对大豆常见病害症状鉴别方法和综合防治策略进行综述,旨在科学指导大豆栽培。
一、大豆常见病害的发生原因
1、大豆霜霉病的发生原因
大豆霜霉病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发生比较普遍,危害也比较大,准确地识别大豆霜霉病的症状对及时防治异常关键。大豆霜霉病可发生于大豆各生长阶段,幼苗期染病的幼苗出土时,子叶有褪绿斑块形成,以后逐渐增大,色泽转为浅黄色或浅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有灰白色霉层、孢囊梗、孢子囊等霜霉病病原菌。随着病情的加剧,病斑逐渐变得干燥,严重时会导致幼苗生长受阻,甚至出现枯萎死亡的情况。
成株期叶片受害后,初期叶面有一些褪绿小斑,边缘不明显,并可很快扩展,产生不规则形状病斑。病斑色泽从黄绿色渐变为褐色,叶背有密集灰白色霉层生成,尤以早晨或雨后潮湿时较明显。随病情恶化,病斑融合在一起,使叶片变黄卷曲,叶片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大豆豆荚及籽粒中也有霜霉病的明显印记,豆荚表层可有灰白色霉层,其内籽粒可变色变干,种皮也可有白色霉层。一旦籽粒受到感染,其发芽率会大幅度下降,即便能够成功发芽,新长出的幼苗也常常表现出生长乏力的现象,更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侵害。
大豆霜霉病的病原菌能够在病残体或种子上以卵孢子的形式越冬,并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源。适宜温度和湿度下,卵孢子发芽产生孢子囊,经气流和雨水扩散至大豆植株并由气孔入侵寄主组织诱发病害。本病在低温高湿环境中易流行,通常在昼夜温差较大,雨量频繁的季节多发。
2、大豆炭疽病的发生原因
大豆炭疽病对大豆的产量与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掌握大豆炭疽病的症状特征,有利于及时发现并进行防治。大豆炭疽病多危害大豆叶、茎、荚等,叶片发病初,有红褐色或黑褐色小斑,斑边黑褐色,中部淡褐色,外观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随病情进展,病斑面积逐渐增大,中心部位可呈灰白色,并有明显同心轮纹分布,病斑上散在有很多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严重的病斑可融合在一起,使叶片变黄脱落。茎秆受害后,开始产生褐色病斑,病斑形状不规整,病斑逐渐向纵向延伸,色呈黑褐色。茎秆上病斑可包围茎部,造成茎部组织坏死而影响养分、水分输送,造成植株生长障碍,重者萎蔫枯死。潮湿时病斑上会出现粉红色黏稠物和病原菌分生孢子团。
豆荚上发生的病斑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中心凹陷、表面还可出现小黑点。染病豆荚发育不良,其内籽粒可出现干瘪、变色等现象,从而影响大豆产量与质量。大豆炭疽病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于病残体上或种子中越冬,经风雨和昆虫传播。高温高湿环境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特别是大豆生长后期田间通风透光差,种植密度过高时病害更严重。另外,品种抗病性还与其炭疽病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部分感病品种更易受病原菌感染。
3、大豆花叶病的发生原因
大豆花叶病作为病毒性病害在各大豆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威胁大豆生长及产量,准确地识别大豆花叶病症状是进行防治的基础。大豆花叶病是大豆植株各部分症状表现明显的一种病害,其症状在叶片上尤为明显。在发病早期叶片上有1条明脉,也就是叶脉色淡、半透明。之后,叶片呈现黄绿色斑斑驳驳且大小不等,严重者叶片皱缩扭曲,叶缘下卷,脆嫩易碎。花叶病在各品种间症状表现稍有区别,部分品种叶片也有褐色坏死斑点产生,造成叶片部分坏死。大豆生长后期病株生长严重受抑制,株型矮化,分枝较少,结荚数明显下降。豆荚受害后表面产生褐色病斑,病斑呈不规则状,豆荚不发达,内部籽粒小而扭曲,种皮可有裂纹,对大豆质量及商品价值有严重影响。
大豆花叶病的主要原因是大豆花叶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种子或蚜虫和其他昆虫进行传播。种子携带病毒是花叶病进行远距离传播的关键途径,由带毒种子萌发的幼苗即呈现病态,构成田间初次感染的源头。蚜虫吸食病株汁液以后,病毒在病株上大量繁殖,蚜虫再次吸食健康植株以后,病毒便向健康植株传播,使病害向田间蔓延和扩散。另外,间苗、打顶等农事操作会引起病毒扩散。本病在高温干旱环境中易感,由于该环境利于蚜虫繁殖活动,使病毒传播概率加大。
4、大豆锈病的发生原因
大豆锈病对大豆光合作用及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掌握大豆锈病症状特征对有效控制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大豆锈病多发生于大豆叶片,亦可感染叶柄、茎秆及豆荚。病初在叶片背面产生浅黄色小斑,随病情加重,小斑渐变为黄棕色到锈褐色疱状隆起,为病原菌夏孢子堆。当夏孢子堆发生破裂,会释放出红褐色的粉状夏孢子,这些孢子有能力通过空气传播至其他植物,导致它们再次受到感染。叶片前部,夏孢子堆相应位置有褪绿斑产生,随病情恶化褪绿斑逐渐增大,叶片变黄萎蔫。大豆生长晚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docx
- 深化旱地甘蔗高产高糖种植和管理技术应用的探讨.docx
- 淮北地区冬小麦高产栽培中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的创新应用.docx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关键技术环节的具体实践研究.docx
- 苦荞麦种植技术要点实施及病虫害针对性防治措施分析.docx
-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有效运用及综合病虫害防治研究.docx
- 规模化养殖中猪疫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综合管理体系.docx
-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与不同田间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docx
- 大豆种植中采取多种绿色技术措施防治病虫草害的深入分析.docx
- 现代农业背景下温室大棚西红柿种植管理技术的具体应用实践.docx
最近下载
- 花生十三丨25言语知识思维导图默写.pdf VIP
- 2025年亚马逊运营笔试测试题及答案.doc VIP
- 2025年人教PEP版(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docx
- 北邮社《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教学课件-NO3.ppt VIP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教.doc VIP
- 局部解剖学第六单元三角肌区、肩胛区和上肢后面的结构.ppt VIP
- 2023年天津英语中考真题试卷分析 .pdf VIP
- 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考试招考职位表(4626人).xls VIP
- 2025年秋统编版(2024)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docx
- 得宝 迪普乐DP-F850 DP-F650 DP-F620 DP-F550 DP-F520 制版印刷一体机 维修手册.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