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有效的控制着公司运营事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始人有效的控制着公司运营事项。

我至今记得创业第三年那个雪夜。凌晨三点,会议室的暖气坏了,我裹着一件旧羽绒服,盯着财务总监发来的现金流预警邮件——账户里的钱撑不过下周三的工资发放。那时公司刚扩张了两个新部门,我正沉浸在“业务爆发”的喜悦里,直到这个冰冷的数字像一盆冷水浇下来。后来我们用三天时间谈下一笔紧急预付款,调整了三个项目的排期,终于在发薪日前把账户填平。那天站在公司楼下看员工排队领工资,我突然懂了:创始人对公司运营的有效控制,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我说了算”,而是藏在每个细节里的“我能解决问题”。

一、控制的前提:创始人对运营本质的“穿透式”认知

很多人觉得创始人控制运营就是“管得宽”,但真正的控制始于对“运营到底是什么”的清醒认知。我刚创业时也走过弯路——头两年一门心思扑在产品研发上,觉得“只要产品好,运营自然顺”。直到有次参加行业论坛,听到一位前辈说:“运营不是给产品擦屁股,是把产品变成能持续赚钱的活系统。”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运营的新理解。

(一)从“做产品”到“做系统”的思维转换

早期我们做智能硬件,团队里全是技术出身的伙伴,大家最关心的是“这个功能能不能实现”“参数能不能再优化”。有次推出一款儿童手表,硬件测试没问题,但上线后用户反馈“APP绑定流程太复杂”“客服响应慢”。我带着技术团队熬了半个月改代码,结果用户投诉反而更多了——因为物流延迟导致部分手表没按时到货,用户根本没拿到产品,哪来的“绑定问题”?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运营不是某个环节的优化,而是从生产、物流、售后到用户反馈的全链条协同。现在我每周都会抽两小时“走流程”:以普通用户身份下单,跟着快递信息看配送进度,收到产品后模拟注册、咨询客服,再把这些体验记录成“创始人观察日志”。这不是作秀,是要确保自己对运营的认知不局限于报表上的数字,而是能“穿透”到每个用户的真实感受里。

(二)对“关键变量”的动态识别能力

运营中需要控制的事项千千万,但创始人的精力有限,必须抓住“关键变量”。我们公司有个“运营红绿灯”看板,红色代表“一旦失控就会伤筋动骨”的事项(比如现金流、核心客户续约率),黄色是“需要持续关注”的事项(比如新员工流失率、供应商交货准时率),绿色是“可以授权处理”的事项(比如办公耗材采购、普通会议安排)。这个看板不是固定的,每个季度都会根据业务阶段调整。比如去年拓展海外市场时,“跨境支付到账时效”从绿色变成了红色——因为有两笔订单因汇率波动延迟到账,差点导致海外团队发不出工资。现在每次开管理层会议,我第一句话都是:“先说说各部门的‘红灯项’解决得怎么样了?”这不是在施压,是要确保所有人都清楚:创始人对运营的控制,首先是对“哪些事必须管”的清醒判断。

创始人有效的控制着公司运营事项,前提是创始人自己先“看透”运营的底层逻辑,而不是被表面的“忙”和“乱”牵着走。

二、控制的抓手:从“人治”到“机制治”的工具沉淀

刚创业时,我总觉得“自己盯得紧”就是控制。有次市场部策划活动,我从方案、预算到现场布置都亲自把关,结果活动当天我在另一个城市谈合作,现场执行人员因为“没收到老板最新指示”不敢调整流程,导致互动环节冷场。那天晚上我在酒店反思:如果控制只能靠“创始人在场”,那公司永远长不大。

(一)建立“可追溯”的信息传递网络

现在我们有套“运营信息同步机制”:每天下班前,各部门负责人要在企业微信里发一条200字以内的“今日关键进展”,重点写“做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需要谁配合”;每周一上午开1小时“站会”,所有人站着轮流说“本周核心目标”和“可能的风险点”;每月初我会和财务、运营、市场总监开“深度复盘会”,对着数据逐条核对“月初计划完成率”和“偏差原因”。这些机制看起来像形式,但关键是“可追溯”——比如上周技术部说“服务器扩容方案下周三完成”,结果周五还没动静,我翻聊天记录就能直接问:“是资源不够还是遇到技术难点?需要我协调吗?”信息透明了,控制就不再是“创始人猜”,而是“大家一起看”。

(二)设计“有边界”的授权体系

控制不是“什么都自己做”,而是“什么该自己做,什么该让别人做”。我们公司有个“决策权限表”:5万元以下的日常支出部门负责人直接批,5万-20万需要分管副总签字,20万以上必须我审批;新客户合同金额超过100万,我要亲自参与谈判;核心岗位的招聘,终面必须我在场。这个体系刚推行时,有位老员工抱怨:“老板是不是不信任我们?”我带他看了笔25万的采购单——供应商临时涨价,部门负责人没上报直接签了,结果后来发现同类产品市场价低了30%。从那以后,大家慢慢明白:授权的边界,其实是在保护团队不犯大错。现在我常和管理者说:“你们觉得‘这件事该不该找老板’的时候,答案往往是‘该’——因为你犹豫

文档评论(0)

荣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