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常用农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风险性评价:基于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稳定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然而,农业害虫的危害一直是制约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全球每年因农业害虫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玉米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广泛,是主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来源。但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多种害虫的侵袭,玉米螟便是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
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其幼虫会蛀食玉米的茎秆、叶片和果穗,破坏玉米的组织结构,影响养分运输,导致玉米生长受阻、产量降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绝收。同时,玉米螟还会使玉米的品质下降,增加玉米在储存过程中的病虫害风险。为了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化学农药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但长期大量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化学农药的残留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等环境要素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使得农药的防治效果逐渐降低,农民不得不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进一步加重了环境污染和农业生产成本。此外,农药残留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如引发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面对化学农药带来的诸多问题,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害虫防治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具有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优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striniaePangetChen)作为一种重要的卵寄生性天敌昆虫,在玉米螟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玉米螟赤眼蜂能够将卵产在玉米螟的卵内,其幼虫在玉米螟卵内取食发育,从而抑制玉米螟的孵化和繁殖,达到控制玉米螟种群数量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由于农事操作的需要,农药的使用难以完全避免。农药的使用可能会对玉米螟赤眼蜂等有益生物产生负面影响,如直接杀死赤眼蜂、影响其生长发育、繁殖能力和行为习性等。因此,全面、科学地评价常用农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风险性,对于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玉米螟赤眼蜂等天敌昆虫、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风险评价,可以明确哪些农药对玉米螟赤眼蜂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从而指导农民选择对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和使用方法,减少农药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发挥玉米螟赤眼蜂的生物防治作用,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控,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1.2玉米螟赤眼蜂概述
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striniaePangetChen)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赤眼蜂属(Trichogramma),是一种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卵寄生性天敌昆虫。其个体微小,成虫体长通常在0.6毫米左右,身体结构虽小却十分精巧。雄体呈黄色,前胸背板及腹部为黑褐色,触角鞭节细长,触角毛细长,最长的相当于鞭节最宽处的3倍,这一特征使其能够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中的化学信号和物理信息,有利于寻找寄主卵。前翅臀角上的缘毛较短,长度仅相当于翅宽的1/6,前翅宽大且翅面上具明显的毛列,缘脉及痣脉呈弯弓状,后缘脉无;后翅窄呈柳叶状,这些翅的特征使得玉米螟赤眼蜂能够在田间灵活飞行,穿梭于玉米植株间。其雄性外生殖器也具有独特的形态,阳基背突成三角形,基部收窄,两边向内弯曲,末端伸达D的1/2;腹中突狭长而末端尖,其长度相当于D的4/9;中脊成对,向前伸展的长度相当于阳基的1/2;钩爪伸达D的1/2,相当于阳基背突伸展的水平,阳茎稍长于其内突,两者之和近于阳基的全长,明显短于后足胫节。雌体同样为黄色,但前胸背板、腹基部及末端为黑褐色,产卵器稍短于后足胫节,这种结构使其能够顺利地将卵产入寄主卵内。
玉米螟赤眼蜂喜好生活于旱地环境,有时也会在旱地附近的水稻田内被发现。它主要寄生于玉米螟及近似于玉米螟的螟蛾科昆虫卵中,对玉米螟卵的寄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其在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此外,它也能寄生于刺蛾科、卷蛾科等昆虫的卵中,体现了其寄主范围的一定广泛性。在室内条件下,可用米蛾卵进行大量繁殖,这为其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了可能,但它难以寄生于柞蚕、蓖麻蚕等卵中。玉米螟赤眼蜂的发育与温度密切相关,适温范围在22-32℃之间,最适温度为28℃,发育起点温度是11.43℃,有效积温为130.44日度。其寿命长短与温湿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的深度剖析.docx
- 探索ZnO基稀磁半导体:从光学与磁学性质到应用前景.docx
- 强沙尘天气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以[具体强沙尘天气过程]为例.docx
- 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战略的深度剖析——以A机床公司为例.docx
- 基于LS - SVM的软测量建模方法:原理、应用与展望.docx
- 新型吡啶连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路径与生物活性探究.docx
- 中国不同环境中嗜酸浸矿细菌的分子系统学解析与生态适应性研究.docx
- 黄芩苷靶向沙眼衣原体GPAF的作用机制与应用前景探究.docx
- 中红杨:叶色变化规律及磷酸二氢钾调控效应的深度剖析.docx
- 淮河流域夏季旱涝与水汽收支的深度剖析及影响机理探究.docx
- 解析荔波连蕊茶GA20 - 氧化酶和GA2 - 氧化酶基因对株型调控的分子机制与功能.docx
- 新加坡公共外交——基于冷战后建构主义视角.docx
- 真实世界环境下的自动图像标注方法研究.docx
- 牛磺酸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探究:抗氧化与抗凋亡视角.docx
- 高能量分辨电子动量谱学:解锁分子价壳层伴线的微观奥秘.docx
- 火力发电企业成本管理困境与突破——以大唐信阳(华豫)发电公司为例.docx
- 剂量依赖性视角下阿托伐他汀对肺纤维化大鼠治疗机制及效果探究.docx
-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冶炼原理、组织与性能的深度剖析.docx
- 电纺超细纤维与电喷微球功能化策略及其在生物医学应用的深度剖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