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说不尽的天津陈家沟子
1946年陈家沟子附近地图
陈家沟子是天津一条古老的繁华街道。始建于元,兴盛于清。位于河北区南部,东起于小树林,西端于十字街。南有津塘支路(现为胜利路),北有水梯子大街与之平行。北接民国时期的政治中心——中山路,西南临建国道——意、奥租界地。与北站,东站,西站等火车站近在咫尺,那时南面的津塘支路有电车,北面的水梯子大街有公交车通行,四通八达。
陈家沟子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拆迁,荡然无存。
这个街区包括近百个街道里巷和三百多家店铺,是一条市面繁华经济发达,居住方便舒适的街区。就是夜晚这条街的店铺灯火通明,游人摩肩接踵。
沿街店铺繁华时期有人统计:牛羊肉铺6家,猪肉铺6家,杂货铺23家,澡堂子4家,理发店11家,煎饼果子8家,药铺11家,诊所12家,水铺12家,鞋铺8家,书场4家,杠房6家,面铺13家,面茶铺5家,大车店7家,扎彩作坊3家,布铺5家,成衣店7家,鲜货店4家,海鲜店4家,鱼店10家,小人书铺4家,油铺6家,糕点铺5家,酱园3家,电料行3家,修表店4家,大饼铺5家,寿衣店2家……小摊贩就不计其数了。堪称是百姓衣食住行的大超市!
笔者儿时曾在此地附近居住过,留下难忘的印象。
陈家沟子标志性建筑——娘娘庙,建于元末年间,是一座古老的妈祖庙。原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烟火兴盛。儿时见到的娘娘庙已残败不已,于清代“废庙兴学”时改为娘娘庙小学(民国时改为天津第二十二小学)。
记得,本家的一位乡亲,外号叫“大伙三”的,居住在小学西侧的陈家沟子中街的一个大院内。他是一个大高个,在陈家沟子开了一家名为“魏家小酒馆”。他曾娶了一位东北关外的老婆也是大高个,常常用长长的烟袋锅子抽旱烟。他们有一个小女孩,长得很丑,外号叫“小老瘪”。但我有一次看见她在“节节高”演出的队伍里打扮的也十分俏丽……
说起“节节高”,还得由“水会”说起。水会是民间的救火组织,是一种民间慈善机构。陈家沟子中街向北手就有一个“水会”(名:陈家沟子阖乡公议德善重阁老会)。“节节高”就是水会举办的一种活动,往往在救火毕举行。“节节高”类似“高跷”或“地秧歌”一样,沿街边行边表演。“节节高”是有一个成年男子肩上扛着“杠芯”,上面坐着一个打扮俏丽的小女孩(也就是三四或四五岁左右漂亮的小女孩)。小女孩们在上面边行边扭动表演。表演队伍的前面有打着水会的镖旗,抬着食盒(着火家的馈赠),有打鼓敲小锣的乐队伴奏。
陈家沟子德善重阁老会
还有一个标志性店铺即是”刘海药铺”(天育堂),位于陈家沟子大街与王四胡同交口以西,新立胡同对过。因为门楣上有一块”刘海戏金蟾”砖雕,因此俗称”刘海药铺”。儿时曾为母亲抓过中药。那时中药的每一位中药材都有小包装,小包装中放有一张印有药材名称,药性,主治和图形的说明书(名:小方单)。小包装码成上小下大的梯形,外面再有大纸(名:大方单)包好,再用线绳包扎好。记得,药铺的伙计身穿灰色纺绸长衫,袖卷白口;他们说话轻声慢语,称药,包装,打捆非常熟练。药铺碎药铜罐的叮当声及其算盘的嘀嗒声成为儿时的记忆。
民国老药铺照片
陈家沟子的饮食要数海河两鲜,海鱼河鱼常年充裕;海蟹河蟹更是家常便饭。据说,陈家沟子原是南邻海湾,东接金钟河(此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枯竭,现为金钟河大街),渔家码头起家,”鱼锅伙”欺行霸市闻名津城。因此,海鲜、河鲜是这里的不绝食品。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阴雨绵绵天时,蔬菜供应不上,妈妈叫我去买对虾。时值晌午,半篮子的对虾才卖五角钱!(那时对虾有少数已掉头了,因此处理)但妈妈很不高兴,说不吃不鲜亮的对虾。现在想起来,不可思议的有如天书!
陈家沟子的早点里面茶最是有名。记得多家面茶铺中,尤属”上岗子面茶”最佳,吃到口中绵软味鲜。这里吃面茶有讲究:不用筷子,不用勺,一手端着碗,转着”喝”,喝净时,碗里干干净净。讲究的主,面茶就”面卷子”,抹着吃,那叫讲究!记得,娘娘庙前常有卖”油炸蚂蚱”的,和酱杂样一起买。油炸蚂蚱夹大饼,那香酥的味道可不一般!
上岗子面茶
提到上岗子,这里的”皮条房”留有很深的印象。皮条房名叫”雅林皮条房”,是临街把角的一间大房子:屋顶悬吊着两条皮条,表演者多是年青小伙子,在两条皮条上旋转,上下翻飞,发出”啪啪”的声响,十分惊险。主办者就是上岗子面茶的创办者王长溶。还有一种”把式”在陈家沟子很有名,就是韩五爷的”杠子”。据说,韩五爷的徒弟在北京天桥也具有名气,有许多徒弟远走欧美多个国家,载誉归来。解放后,许多徒弟成为国家杂技团的演员。
儿时还记得有一个小庙叫”尚师傅坟地”。这是纪念”天地门传道者”尚俊如师傅而建的。每逢初一、十五便有庙会,非常热闹。摊贩云集,烧香的逛会的摩肩接踵。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会)烧法船、放河灯。记得一进七月,庙里便搭起法船,用芦苇、秫秸、竹条搭成船的外形,再由扎纸匠师傅用各种彩纸扎糊。色彩绚丽的法船和闪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