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洛阳桥简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洛阳桥: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泉州22个遗产点之一,耗银千万两的宋代超级工程——洛阳桥,它是体现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泉州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公元10到14世纪,泉州以“刺桐”之名崛起,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宋元时期更是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与安平桥、顺济桥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交通保障作用。

泉州自古以来港口众多,海外贸易发达。这是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的古船模及古代航海路线地图。

在泉州人的生活中,洛阳桥是重要的文化精神符号。泉州民间有谚语:

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

从这句谚语不难看出,泉州人对于洛阳桥的偏爱。当然,洛阳桥也确实配得上泉州人的这份厚爱。

洛阳桥全景

江水湍急不易造桥

据有关部门统计,泉州至今可考的古桥有609座,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建于唐代,而未见于文献记载又湮没无迹可寻的古桥尚不可胜数。不管是数量还是技术,泉州的古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称。

特别是以洛阳桥、安平桥为代表的泉州古代桥梁,共同成就了泉州在福建乃至中国桥梁历史上的美名。

洛阳桥也叫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北方向约10公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

据宋代程大昌所著《演繁露》记载:

每潮来,人辄病涉,蔡端明君谟守泉时,伐石跨而桥,自书桥旁石曰“万安渡桥”。然蔡公自命为“万安”,而土人以及地方皆以“洛阳”称之。

泉州城是“两江夹一城”的城市,洛阳桥建在城东北的洛阳江上,是海港城市对外交通的必然选择。

洛阳桥也叫万安桥

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8·地理·桥梁·泉州府·晋江县·万安桥》载:

万安桥,在府城东北三十八都,亦名“洛阳”。

在洛阳桥尚未修建之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亦名洛阳渡)。在没有洛阳桥前,万安渡的潮水如瀑悬空、汹涌叫嚣。

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

泉州万安渡,水阔五里,上流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

五代清溪(即安溪)县令詹敦仁曾到渡口亲身体验过,并在《洛阳渡看潮有感钱塘潮而作》一诗中曰:

初看一线白如毫,雪拥银山万丈高。

谁识英雄忠愤志,至今海怒激成涛。

宋时,泉州港成为东南四大贸易名港之一,每天都能看到帆樯林立、百舸争流的场面,中外商贾熙来攘往。可位于泉州城东北交通要冲的万安渡却依然一遇风潮就陷入半瘫痪状态。

在这里,每年都有舟船遇难,商旅“往来畏其险”。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起,为尽快改变万安渡口“舟楫沉江底”“人或为鱼鳖”的现状,泉州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渡口上筹建桥梁。

1608年,时任晋江知县李待问所题的“万古安澜”石刻。

庆历初,郡人李宠曾“甃石作浮桥”。可惜这里每遇涨潮,江面宽阔,波涛汹涌;退潮时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建桥难度太大。李宠建浮桥的尝试,终告失败。

清代乾隆《泉州府志》云:

万安桥未建,旧设海渡渡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因名渡口为“万安渡”以祷之,而建桥需要愈形迫切。然而江流湍急,海潮汹涌,水面广阔,泥沙之深莫测,建桥又谈何容易。

迎难而上搭建“长虹”

泉州人素来爱拼敢赢,在修建洛阳桥的过程中,这种愈挫愈勇的性格,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李宠“甃石作浮桥”失利之后,宋皇祐五年(1053年),泉州开元寺僧人宗已和郡人王实、卢锡又“倡为石桥”(《福建通志·津梁志·泉州府》)。

在当时,受造桥技术水平的限制,搭建一座超长的跨海石梁桥难若登天。因此,始于皇祐五年的这次造桥并不顺利。资金、技术、人力……大量现实的问题层出不穷,洛阳桥的建设工程一直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

直到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任泉州太守,积极着手续建洛阳桥。为筹措资金,他与母亲卢氏带头捐资建桥,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支持,造桥资金很快筹集到位,洛阳桥终于在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

从皇祐五年(1053年)始建至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前后历时6年多。洛阳桥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也是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桥梁专家茅以升甚至称赞“洛阳桥为福建桥梁的状元”。

完工后的洛阳桥“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全桥用花岗岩筑成,犹如长虹横卧于江,十分雄伟壮观。

洛阳桥建成后,方便了陆海联运,极大地扩展了古泉州港北向腹地,泉州与福州、江浙一带直至全国的商贸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洛阳桥与古刺桐港系列码头、航标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航海交通设施体系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