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5年)解读
摘要: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症,具有较高的致盲风险,临床诊疗存在诸多挑战。《中国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5年)》(以下简称“2025版共识”)在2016版基础上,结合近10年的临床研究进展和新型诊疗技术,对疾病的病原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等进行了全面更新。本文从共识修订背景、疾病概述、诊断要点、治疗方案、特殊人群管理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系统解读,旨在为眼科及相关科室医生提供规范化、个体化的诊疗指导,提高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治水平,降低致盲率。
一、引言
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zosterkeratitis,HZK)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再激活后累及三叉神经眼支所致的角膜病变,是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带状疱疹患者中约10%~25%会出现眼部受累,其中角膜受累者占60%以上,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导致角膜瘢痕、穿孔、青光眼、葡萄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影响视力甚至致盲。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肿瘤患者、器官移植受者、艾滋病患者)增多,HZK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发布的《中国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初步规范,但近年来,随着抗病毒药物的更新、免疫调节治疗的应用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原有共识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联合感染病学、免疫学等多学科专家,历时2年修订完成2025版共识,纳入了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细化了诊断流程,优化了治疗方案,强调早期干预和全程管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精准的指导。
二、疾病概述与病原学特征
2.1流行病学特点
2025版共识新增了近10年的流行病学数据:我国HZK的发病率约为(3.2~5.6)/10万人口,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达(12.8~18.5)/10万人口,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且病情更重、预后更差。此外,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率低是导致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普通人群疫苗接种率不足5%,远低于欧美国家(30%~50%)。
2.2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VZV属于疱疹病毒科α亚科,为双链DNA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和嗜皮肤性。初次感染后,病毒潜伏于三叉神经节等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衰老、应激、免疫抑制),病毒再次激活,沿神经轴突扩散至皮肤和眼部,引起带状疱疹及眼部并发症。
2025版共识进一步阐明了HZK的发病机制:
-直接损伤:VZV复制可直接破坏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
-免疫介导损伤:病毒抗原引发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浸润角膜组织,释放炎症因子(如IL-6、TNF-α、IFN-γ),加重角膜损伤,形成慢性炎症和瘢痕。
-神经损伤:VZV可破坏三叉神经眼支的感觉神经纤维,导致角膜知觉减退,泪液分泌减少,进一步加重角膜病变和感染风险。
三、临床表现与分型
3.1典型临床表现
HZK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2025版共识根据病程和病变部位进行了详细描述:
-前驱期:发病前1~5天可出现患侧额部、眼睑、鼻部皮肤灼痛或刺痛,伴全身不适、低热,易被误诊为“偏头痛”或“鼻窦炎”。
-皮肤期:患侧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前额、眼睑、鼻背)出现成簇的水疱,基底红肿,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或结痂,病程约2~4周。
-眼部症状:
-眼部疼痛:多为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可伴畏光、流泪。
-角膜病变:根据病变深度和类型不同,表现为上皮点状浸润、树枝状或地图状溃疡、基质水肿、角膜内皮炎等。
-其他眼部并发症:如结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眼肌麻痹等。
3.2临床分型
2025版共识在原有分型基础上,新增了“神经麻痹性角膜炎”亚型,使分型更贴合临床实际:
-上皮型:最常见,表现为角膜上皮点状脱落、树枝状或地图状溃疡,荧光素染色阳性,伴角膜知觉减退。
-基质型:分为坏死性和非坏死性,前者表现为角膜基质浸润、水肿、坏死,可伴新生血管;后者以基质弥漫性水肿、斑状浸润为主,无明显坏死。
-内皮型:表现为角膜内皮水肿、KP(角膜后沉着物)、前房闪辉,严重者可出现角膜大泡。
-神经麻痹性角膜炎:因三叉神经眼支损伤导致角膜知觉丧失,表现为持续性上皮缺损、角膜干燥,易继发感染和穿孔。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1诊断标准
2025版共识强调“临床特征+病原学证据”的综合诊断原则,具体标准如下:
1.?典型病史和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