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平潭石头厝: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东海之滨,风起浪涌,平潭岛如麒麟跃然海上。在这座岛上,石头是最鲜明的元素。
平潭澳前镇68海里景区的奇岩怪石
石头,千百年来与平潭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依山傍海、错落有致的石头厝是最别致的风景。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成群的石头房子少见。而平潭是中国沿海石头厝成片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石头厝。
石头厝凝聚着海岛先民战天斗地的生存智慧,承载着平潭儿女打拼世界的浓浓乡愁,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平潭岛地域文化和历史的缩影,被誉为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探源:石头厝背后的地理逻辑
从石桌、石椅到石板路、石头厝……在中国,很少有地方像平潭这样,几乎所有一切,都离不开石头。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平潭人不断与石头“硬磕”呢?
首先是地理自然条件和资源影响。当地人曾风趣地说平潭有“三宝”——风、沙、石。
石头厝形似碉堡
平潭属于湾外岛屿,孤悬在海岸线外,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天气,是中国强风区之一。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平潭大规模植树造林、防风治沙之前,大风裹挟着飞沙,是平潭人民需要面对的生存常态。在这样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下,坚固耐用的石头厝,最能够抵抗风沙侵袭。
另外,平潭原来是一座孤岛,交通不便,又缺乏砖、木等建筑材料,从外地运输成本高昂。但平潭盛产岩石,花岗岩储量极为丰富,漫山遍野的石头是价廉易得的建筑原材料。
“平潭岛,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这句多年前流传的民谣形象地道出了石头厝的诞生环境和特征。
当然,石头厝兴起也受人文条件影响,包括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审美观念等。海岛的自然灾害和危险指数远大于内陆,石头厝质朴稳重,是岛上居民内心安全感的重要依托。
在平潭,“起厝”,即盖房子,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未起厝,先下基”。在盖房子之前,要先选个黄道吉日,挖好地基填入基石,还要按照习俗,在后墙正中砌三块方石做奠基,底部用硬币垫着,求安图财。
“起厝”用的石头,也要事先预备好。石匠们就近取石,看准石料的脉络和走向,打下一排錾子,一锤紧贴一锤地打,打出合适的石块。
打石工具
请来“起厝”师傅,开始一石垒一石的“浩大”工程。石厝整体落成后,需要选个好日子上梁,挂红灯、结红彩、放鞭炮,用上等杉木,围绕主梁两侧逐级铺下,钉上橼片之后再压上瓦片。
瓦片相压也极为讲究,中间一片瓦片弓压在两边凹瓦上,形成水槽便于排水,弓瓦上再压上一排石块防风掀开。
堡垒式的石头厝固然是先民们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被动选择。但从实用功能来讲,这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产型居住选择,也是祖先们的一种生存智慧。
山岭、石厝、古树、海景相互映衬,营造出一个静谧和谐的山海村落。
沿革:与时代同频的演变轨迹
那么,平潭岛上的石头厝究竟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据《平潭县志》记载,汉代以前,平潭的民居多是简易的石渔竂;到了唐宋时期,石头厝发展为多间组合的平房排屋;从清代中叶开始,平潭岛上结构完备的四扇厝出现……
北港村四扇厝
在平潭现有的石头厝里,从结构上归类,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四扇厝、竹篙厝、官厝。
“四扇厝”是平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民居类型。“四扇三间”,中间为厅,两边为房。厅又分大厅与后厅,大厅是家族生活聚会的公共核心空间,后厅多做厨房或仓库。
单层四扇厝民间俗称“过楣了”,意思过了门楣就封顶了。后期,四扇厝发展成两层建筑,厅堂有挑空和不挑空两种。
平潭传统民居格局变化大多以四扇厝为基本单元进行延展。如果你仔细观察“四扇厝”,会发现有的房子像是缺了一角,并不完整,房屋边角常留下锯齿状堆砌的石块。
这是因为以前多数人家在建房子的过程中,若没有足够的资金,就先盖左房和大厅,右边厅墙出现“虎齿墙”,俗称留码头,可便于今后建房的衔接。这一式样,如今成了平潭石头厝民居的一个特色。
“竹篙厝”是平潭石厝民居的又一特色。
清代平潭与台湾班兵换防,产生了很多兵营,“竹蒿厝”就是由兵营演变而来。这种建筑类似闽南建筑,特点是以数十间房连成排厝,依次是前天井、厅堂、住房、后天井,前有大门,后有小门,直进直出,所以形象地称为“竹蒿”。
硬山屋顶,石墙结构,鱼眼天窗,犹如碉堡、地道,利于战斗。
竹篙厝的房顶多为不出檐或出半檐,早年平潭大路顶、左营、右营的民房大多数是“竹蒿厝”样式。
除了这两种建筑类型,还有一种就是官邸府第的石头厝。
这些官厝就是水师官员的家产,其中以“詹厝”为代表,即詹功显提督府大宅院。它是平潭目前硕果仅存的一座清代官宦府邸,为闽南红砖石构,柱础为石材,木柱承梁,配以精雕细刻的木构窗花,规模恢宏、气派不凡,书写着水师世家的辉煌和荣耀。
在民国时期,平潭还出现了“南洋客”返乡兴建的“番仔楼”风格的中西合璧的石头大厝。最明显的特征是从单层向双层的转变,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