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黄河颂教学课件
第一章:黄河的壮丽与文化背景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本章将带领大家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地理意义作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贯穿中国北方,影响了数千年来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与人文发展。历史意义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文化意义
黄河简介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世界第六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最终汇入渤海。黄河因携带大量黄土而得名,水中含沙量高达35%,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这种特性使黄河既造福了沿岸人民,也带来了灾难。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产生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多个重要史前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黄河主要特点:河床高于地面的悬河现象,导致频繁决堤泛滥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沙关系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淤积严重
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的历史意义古代华夏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开始了定居生活。考古发现表明,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和国家形态。商朝、西周、秦汉等重要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或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提供了农业灌溉、交通运输、生活用水等基本条件,支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古人对黄河的敬畏与感恩之情,体现在无数的诗词、歌赋和艺术作品中。也有中华民族的忧患之称黄河因其频繁的洪水泛滥而被视为民族的忧患。据《中国水利史》记载,黄河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共决口1593次,改道26次。每次决堤都给沿岸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历代统治者都将治理黄河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黄河的自然环境与挑战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黄河流域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理单元。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土层松散,极易被水流冲刷,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据统计,黄河每年输送的泥沙高达16亿吨,相当于从黄土高原削去约0.3厘米厚的表层。华北平原则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广阔平原,土地肥沃,但因黄河经常决堤改道,形成了地上悬河的特殊地貌,河床高出周围地面,增加了防洪难度。洪水泛滥的历史灾害黄河的洪水灾害贯穿中国历史。著名的年年黄河清,家家下泪声道出了黄河泛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1938年花园口决堤是现代最著名的黄河灾难,淹没了大片土地,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黄河水患的成因复杂,包括: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游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抬高形成悬河,加上气候多变,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治理历程与成就中国历代都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大禹治水是最早的黄河治理神话。历代治黄名臣如李冰、贾鲁、潘季驯等都为黄河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全面的黄河治理规划,建设了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实施了流域生态治理,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新时代黄河治理指明了方向。
第二章:诗歌《黄河颂》概述
《黄河颂》简介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安徽泗县人,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革命文艺工作者。1938年,光未然追随鲁艺(鲁迅艺术学院)来到陕北,目睹了黄河的壮阔景象和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深受感动,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其中《黄河颂》是第二乐章。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黄河颂》创作于1939年,正值中华民族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诗人通过讴歌黄河的气势磅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寄托了对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念和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黄河颂》后来被冼星海谱曲,成为《黄河大合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敌的精神力量。诗人光未然(1913-2002)
诗歌主题讴歌黄河的壮美与力量诗歌通过描绘黄河的壮阔景象、磅礴气势和无穷力量,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神奇。黄河从天上奔腾而来,势不可挡地流向大海,展示了一种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力量。诗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黄河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命体,让读者感受到黄河的伟大与壮美。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黄河形象超越了自然河流的概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滔滔不绝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黄河的奔腾咆哮象征着民族的愤怒与反抗;黄河的广阔胸怀象征着民族的包容与团结;黄河的坚韧不屈象征着民族面对苦难时的不屈精神。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诗人通过赞颂黄河,实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