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电影学专业考研试卷及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电影学专业考研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作者论

作者论(AuteurTheory)是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电影手册》杂志批评家提出的电影理论,核心观点强调导演作为电影创作的“作者”,其个人风格与艺术表达应贯穿影片的整体创作。该理论认为,优秀导演的作品应具备“个性标记”(如固定的主题、视觉风格或叙事模式)、“技术控制”(对电影语言的熟练运用)和“内在一致性”(跨越不同作品的艺术连贯性)。代表人物包括特吕弗、戈达尔等新浪潮导演,他们通过实践将作者论从批评理论转化为创作纲领,深刻影响了全球艺术电影的发展路径。

2.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理论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与蒙太奇理论形成对立。该理论主张通过连续拍摄的长镜头(包含深焦摄影、场面调度等技术)保持空间的完整性与时间的真实性,强调电影对现实的“镜像”本质。巴赞认为,长镜头能够减少导演对观众的强制引导,让观众自主参与意义建构,更符合电影作为“真实艺术”的本体特性。典型案例包括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中的深焦长镜头,以及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中固定机位的静态长镜头。

3.类型电影

类型电影是好莱坞黄金时代形成的工业化创作模式,以特定叙事结构、视觉符号、人物类型和主题为特征,通过重复与变奏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常见类型包括西部片、黑帮片、歌舞片、恐怖片等,每类电影均有固定的“成规”(如西部片的“牛仔-拓荒”冲突、黑帮片的“崛起-坠落”叙事)。类型电影的核心是“熟悉中的陌生化”——在遵循类型成规的基础上,通过导演风格或时代语境的调整实现创新(如《教父》对传统黑帮片的悲剧性深化)。

4.新好莱坞电影

新好莱坞电影指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电影的转型浪潮,以《邦妮和克莱德》(1967)、《毕业生》(1967)为起点,至《教父》(1972)、《现代启示录》(1979)达到高峰。其背景是传统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瓦解与战后青年文化的兴起,特征包括:打破类型片成规(如《出租车司机》融合犯罪片与心理惊悚)、引入欧洲艺术电影手法(如非线性叙事、主观镜头)、关注社会现实(反战、种族问题)、启用年轻导演(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波拉等)。新好莱坞既保留了工业化生产的效率,又注入了作者表达的艺术价值,为后续好莱坞的“作者型商业片”模式奠定基础。

5.电影语言现代化

电影语言现代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界提出的重要命题,核心是突破传统戏剧化叙事的束缚,探索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独特表现力。其背景是对“十七年电影”(1949-1966)中过度依赖文学性、戏剧冲突的反思,主张借鉴西方现代电影语言(如意识流、隐喻蒙太奇、非连续性剪辑)。代表实践包括吴天明《老井》的纪实风格、张艺谋《红高粱》的色彩符号化、陈凯歌《黄土地》的构图实验等。这一运动推动了中国电影从“影戏”向“电影”的本体回归,成为第五代导演崛起的理论先声。

6.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指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电影制作、存储与放映体系,涵盖从前期拍摄(数字摄影机、虚拟拍摄)、中期制作(CGI特效、数字调色)到后期发行(数字拷贝、流媒体放映)的全流程革新。与传统胶片电影相比,数字电影具有成本更低、后期调整更灵活、影像稳定性更高等优势,但也引发了“电影本体论”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数字技术削弱了电影的“物质真实性”(如胶片的化学感光特性),而支持者则强调数字技术拓展了电影的表现边界(如《阿凡达》的虚拟摄影、《双子杀手》的动作捕捉)。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比较巴赞与克拉考尔的纪实美学差异。

巴赞与克拉考尔均为纪实美学的代表人物,但理论基础与关注重点存在显著差异:

(1)哲学根基不同:巴赞的理论源于存在主义,强调电影对“完整电影的神话”(即对现实的完整再现)的追求,认为长镜头通过保留空间的真实联系,让观众在“真实的时间流程”中自主感知意义;克拉考尔则受现象学影响,主张电影应“救赎现实”,关注被日常忽视的“物质现实的复原”(如街道、物品的偶然细节),认为电影的本质是“对可见世界的探索”。

(2)对“真实”的界定不同:巴赞的“真实”是“整体真实”,重视场景的完整性与事件的因果逻辑(如《偷自行车的人》中罗马街头的长镜头,既展示环境又推动叙事);克拉考尔的“真实”是“碎片真实”,更强调非刻意安排的偶然瞬间(如《恐惧吞噬灵魂》中主人公在厨房吃意面的无目的镜头)。

(3)对艺术加工的态度不同:巴赞不反对艺术加工,认为导演可通过场面调度(如深焦摄影)在真实空间中组织意义(如《游戏规则》中森林狩猎的长镜头,既真实又隐喻阶级矛盾);克拉考尔则警惕“人为性”,主张电影应避免戏剧化、文学化的叙事(如反对封闭式结局),更接近纪录片的“记录”功能。

文档评论(0)

伍四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