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增养殖学核心知识体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虾蟹类增养殖学核心知识体系

一、学科概述与产业现状

(一)学科定义与研究范畴

虾蟹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的重要分支,聚焦十足目甲壳动物(以对虾、河蟹、梭子蟹为核心)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及资源增殖技术研究,涵盖生物学特性、环境调控、营养需求、病害防控等全产业链技术环节,旨在实现虾蟹类养殖的高效化、标准化与可持续化。

(二)全球与中国产业现状

产量规模:2024年全球虾蟹类养殖总产量超1200万吨,其中中国占比35%(约42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虾蟹养殖国;对虾(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与河蟹(中华绒螯蟹)是我国主导养殖品种,分别占虾类、蟹类产量的70%和90%。

主产区分布:对虾养殖集中在华南(广东、广西、海南)与华东(福建、江苏)沿海地区,以高位池、工厂化养殖为主;河蟹养殖以长江流域(江苏、安徽、湖北)为核心,采用池塘生态养殖模式;梭子蟹养殖则多见于环渤海(山东、辽宁)及东海(浙江、福建)沿岸。

产业趋势:传统粗放养殖向“生态养殖+集约化养殖”转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AS)、稻渔综合种养(如稻虾共作、稻蟹共作)模式快速推广;同时,绿色养殖技术(如益生菌应用、零换水养殖)成为破解养殖污染与病害问题的关键方向。

二、虾蟹类生物学基础

(一)核心养殖品种及其生物学特性

1.对虾类(以南美白对虾为例)

形态特征:体节分明,分头胸甲与腹部,具5对步足(前3对为螯足)、5对游泳足,额角短且无锯齿,体色呈浅青灰色,适应盐度范围广(2‰-35‰)。

生活习性:底栖生活,喜栖息于泥沙质底质,昼伏夜出,具集群性;适宜水温22-32℃(低于18℃或高于34℃时摄食停止),pH值7.5-8.5,溶解氧≥5mg/L。

生长与繁殖:生命周期约120-180天,雌虾生长速度快于雄虾,体长达10-12cm时达商品规格;繁殖期需盐度≥20‰,雌虾产卵量50-100万粒/尾,卵径0.2-0.3mm,孵化后经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发育为仔虾。

2.河蟹(中华绒螯蟹)

形态特征:头胸甲呈方圆形,前端具4个额齿,螯足强大且密生绒毛(雄蟹绒毛更发达),步足细长,体色随生长环境变化(淡水泥底呈青灰色,腐殖质底呈黄褐色)。

生活习性:淡水底栖,喜栖息于水草丰富的浅水区,具穴居习性;适宜水温15-28℃(10℃以下停止摄食,5℃以下冬眠),pH值7.0-8.5,溶解氧≥4mg/L,对水质透明度要求高(≥30cm)。

生长与洄游:生命周期2年,分“幼蟹阶段”(淡水生长)与“成蟹阶段”(生殖洄游);每年秋季,成熟河蟹沿江河洄游至河口咸淡水区繁殖,雌蟹产卵量5-10万粒/尾,幼体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蟹苗)发育为幼蟹,再溯河返回淡水生长。

3.梭子蟹(三疣梭子蟹)

形态特征:头胸甲呈梭形,具3个疣状突起,螯足粗壮,步足第4对为游泳足(扁平呈桨状),体色青褐色,具不规则斑纹。

生活习性:海洋底栖,喜栖息于水深10-50m的沙泥质海底,具趋光性与季节性洄游(冬季向深水区越冬,春季向浅水区繁殖);适宜水温17-27℃,盐度25‰-32‰,溶解氧≥4mg/L。

生长与繁殖:生命周期1-2年,体宽达15-20cm时达商品规格;繁殖期4-10月,雌蟹产卵量20-50万粒/尾,卵附着于腹肢刚毛上孵化,幼体经无节幼体、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发育为幼蟹。

(二)生态需求关键要素

水质因子:

溶解氧:对虾≥5mg/L、河蟹≥4mg/L、梭子蟹≥4mg/L,低于临界值时需开启增氧设备(如叶轮式增氧机、纳米管增氧)。

氨氮与亚硝酸盐:总氨氮≤0.5mg/L(非离子氨≤0.02mg/L),亚硝酸盐≤0.1mg/L,超标时需投放益生菌(如芽孢杆菌)或换水调节。

盐度:对虾为广盐性(2‰-35‰),但苗种培育需盐度20‰-30‰;河蟹为淡水品种,盐度≥3‰时生长受阻;梭子蟹为海水品种,盐度低于20‰时易死亡。

底质条件:

对虾高位池宜用沙泥底(粒径0.2-0.5mm),便于排污;河蟹池塘需种植水草(如伊乐藻、轮叶黑藻),覆盖率50%-60%,提供栖息与蜕壳场所;梭子蟹养殖池宜用沙质底,减少残饵与粪便积累。

饵料需求:

杂食性:对虾与河蟹为杂食性,喜食动物性饵料(如丰年虫、螺蚌肉)与植物性饵料(如豆粕、玉米);梭子蟹为肉食性,以小鱼、虾、贝类为主要饵料。

摄食规律:对虾白天摄食率30%、夜间70%;河蟹昼伏夜出,傍晚至凌晨摄食旺盛;梭子蟹白天摄食较少,夜间活跃。

三、虾蟹类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体培育

1.亲体选择标准

对虾:选择体长12-14cm、体重30-40g的健康个体,雌虾卵巢发育至Ⅲ期以上(头胸甲下可见橘红色卵巢),雄虾精荚饱满,无外伤与

文档评论(0)

智慧的由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人从事文件及课件编写十几年,对培训管理和PPT课件有丰富的经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