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货币制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世纪欧洲货币制度

一、引言:从罗马余晖到封建迷雾——中世纪货币制度的历史坐标

当我们翻开欧洲历史的长卷,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崩塌不仅意味着政治秩序的瓦解,更撕开了经济网络的巨口。曾经覆盖整个地中海的罗马货币体系——那带着皇帝头像的金币奥里斯(Aureus)、银币第纳里(Denarius),随着商路断绝、矿山废弃,逐渐消失在庄园的篱笆与城堡的石墙之间。这便是中世纪货币制度的起点:从罗马帝国的“货币文明”跌入封建割据的“自然经济”,又在商业复兴的浪潮中重新生长出多元的货币体系。

站在今天回望,那些在泥路上叮当作响的银便士、在市集木桌上堆叠的佛罗林金币、在羊皮纸上潦草书写的信用票据,不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庄园与城市的博弈、领主与商人的角力、农民与市民的生活变迁。要理解中世纪欧洲的经济脉搏,或许该从一枚硬币的故事讲起。

二、衰退与重构:5-10世纪早期中世纪的货币困局

(一)罗马货币体系的崩塌:西罗马灭亡后的经济断层

公元476年,当日耳曼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时,欧洲的经济齿轮也随之停转。罗马帝国的货币体系建立在两大支柱之上:一是中央集权的铸币权(所有货币由罗马、里昂等帝国造币厂统一铸造),二是跨区域贸易网络(从高卢的葡萄酒到埃及的谷物,从西班牙的银矿到不列颠的锡器,都需要货币作为交换媒介)。

随着帝国分裂,这两大支柱轰然倒塌。首先是铸币权的碎片化:法兰克人、西哥特人、伦巴第人等日耳曼部落各自为政,他们起初模仿罗马货币铸造,但技术粗糙、成色混乱,很快连“罗马皇帝头像”的图案都被换成了部落首领的简单符号。更致命的是贸易萎缩——曾经连接地中海的商路被海盗和战乱阻断,城市人口锐减(比如罗马城从百万人口降至数万),矿山因无人管理而废弃(西班牙的银矿直到12世纪才重新开采)。

到6世纪,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仍在使用金币索里达(Solidus),但在西罗马故地,金币几乎绝迹。7世纪的高卢地区,考古发现的货币中90%是重量不足1克的小银币,这些被称为“特伦塔”(Tremissis)的硬币,含银量低到用牙齿轻咬就能留下痕迹。普通农民的生活中,货币几乎消失了——他们用鸡蛋、小麦缴纳地租,用羊毛换取铁匠的工具,连教堂收取的“什一税”都开始接受实物。一位7世纪的法兰克修士在日记中写道:“去市场买盐,带了两枚银币,却发现卖盐的老妇只肯收三斗黑麦。”

(二)法兰克王国的货币尝试:查理曼改革的得与失

在货币混乱的黑暗中,查理曼大帝(742-814)的改革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这位“罗马人的皇帝”不仅统一了西欧大部分地区,更试图重建货币秩序。803年,他颁布《货币敕令》,核心是建立以“磅-索里达-便士”为单位的十进制体系:1磅(约408克)纯银铸造240便士(Denarius),12便士等于1索里达(Solidus)。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它首次在西欧洲建立了统一的货币重量和成色标准,便士(Denarius)这个罗马时代的名称被保留下来,成为后来英国英镑(Pound)、法国里弗尔(Livre)等货币单位的源头。

查理曼的改革起初成效显著。考古学家在法国北部的圣但尼修道院遗址中,发现了大量8-9世纪的便士,这些硬币边缘刻有“卡罗鲁斯(查理曼的拉丁名)”的字样,重量稳定在1.7克左右(接近240便士=1磅的标准)。商人们开始重新使用货币:莱茵河上的商船载着佛兰德斯的羊毛和香槟的葡萄酒,用便士结算;意大利的商人带着威尼斯玻璃器,在法兰克的市集上换取便士。

但改革的局限性也很快显现。首先,查理曼帝国的中央集权并不稳固,地方领主仍掌握实际权力。许多领主偷偷铸造“劣币”——在银中掺入铜或铅,重量不足标准的便士流入市场。其次,银矿资源有限。查理曼时代的白银主要来自德国的哈尔茨山脉,但开采技术落后,年产量不过数百公斤,无法满足整个帝国的需求。到9世纪末,随着帝国分裂为东、中、西法兰克(后来的德、意、法雏形),统一的货币体系再次崩溃,便士的重量从1.7克跌到1克以下,货币混乱卷土重来。

(三)地方领主的货币割据:庄园经济下的货币边缘化

9-10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彻底成型。国王的权力被领主们分割,每个城堡都是一个小王国,每个庄园都是一个经济孤岛。在这种背景下,货币的地位更加尴尬——领主们更愿意用实物控制农民,而不是让货币在庄园外流通。

法国北部的一个庄园档案显示,10世纪的农民需要向领主缴纳“实物地租”:每公顷土地交12袋小麦、5只母鸡、3张羊皮;此外还有“劳役地租”,每周为领主耕种3天土地。货币地租仅占总负担的5%,而且领主规定只能用本庄园铸造的“领主便士”缴纳——这种便士含银量极低,出了庄园就没人接受。一位农民在给儿子的信中抱怨:“为了凑够12便士的货币地租,我不得不卖掉半只羊,可领主的便士拿到市集上,连半块面包都换不到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