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林语堂翻译名家制作人赵娟
一、林语堂生平简介林语堂.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他的一生是不断走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的一生,从“头角睁峰”的山地孩子到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家、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走过了他漫长的人生路。
二、林语堂主要著作书目《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第一流》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语堂文集》1978,开明《林语堂经典名著》(1—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
书目剪影
书目剪影”
1939年在美国出版的《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使林语堂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三、林语堂在翻译方面的造诣林语堂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与对中英文的掌握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使他能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世界间自由驰骋,游刃有余,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林语堂的文学生涯来看,他很少有翻译方面的专著或专题论文,仅为后世留下一篇《论翻译》,可谓是他关于翻译理论的重要论文。他的翻译作品从数量上看也不能算多,根据他女儿林太乙的整理,他的英译中作品有:《国民革命外纪》(原著者待查)、《女子与知识》(英国罗素夫人原著)、《卖花女》(英国萧伯纳原著)、《新俄学生日记》(俄国奥格约夫原著,与张友松合译)、《新的文凭》(英国施伯因干原著),等等。
他的中译英作品有《浮生六记》(清朝沈复原著)、《冥冥子游》(明朝屠隆原著)、《古文小品》(晋朝陶渊明等著)等等。而且这些作品远不他的英文作品那样闻名。虽然林语堂完全具备进行文学翻译的能力和条件,但他把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写作而非翻译,这与他不羁的性格,敏锐的学术眼光和丰富的情感密切相关。他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诸多的感情要抒发,这就决定了他会把写作放在第一位,而不会仅仅满足于在别人的字里行间做有限的创造,无怪乎他说:“我的翻译工作要到老年才做。”
虽然如此,林语堂还是在不经意之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可供研究他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资料。他对东方人讲西方文化,对西方人讲东方文化,文化间的交流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翻译领域,而且颇为频繁,如出国定居前所写的《我所得益的一部英文字典》、《旧文法之推翻与新文法之建造》、《答青崖论“幽默”译名》,定居台湾后所写的《说孽相》、《国语文法的建设》、《论译诗》、《英译黛玉葬花诗》、《尼姑思凡英译》、《译乐隐词》等等。这些杂文有些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高屋建瓴的评述,有的从实例出发进行深刻剖析,显示了他中英文造诣的深厚。他的英文著作中往往也渗透着中文。读他的英文原著,常常会感到浓郁的中文气息扑面而来。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论翻译》虽然林语堂写了很多关于翻译的文章,但最系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