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练(对比阅读)含答案.docxVIP

2025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练(对比阅读)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4-25九年级下·河北沧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乙】秦州杂诗①(其一)

杜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注释】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

1.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

2.乙诗中的鱼龙、鸟鼠两个地名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简要说说两首诗共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视觉???听觉

2.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

3.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深沉的思念之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导语】

这两首杜甫的诗作均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的秦州时期,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思乡之情。甲诗《月夜忆舍弟》通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等意象,以听觉和视觉的描写,渲染了边地秋夜的孤寂与悲凉,表达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乙诗《秦州杂诗(其一)》则以“鱼龙”“鸟鼠”等地名,勾勒出秦州的地理风貌,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两首诗共同体现了杜甫在乱世中的家国之痛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戍鼓”即边塞驻军的鼓声,其声悲壮而沉重,这是听觉的描写。“边秋一雁声”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悲凉的气氛。诗人选取了一只孤雁在秋空中悲鸣的意象,与“戍鼓”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荒凉而悲戚的画面。由此可知感官角度是:视觉和听觉。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的意思,夜晚到了,鱼龙川的水显得如此清浅;秋天到了,草木凋零的鸟鼠山变得空荡荡的。在此,诗人通过“水落”和“山空”的描绘,展现了秦州秋季的荒凉和萧条。借“鱼龙”和“鸟鼠”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这里的“鱼龙”和“鸟鼠”都是秦州地区的地名,这样的景象与“秋”的季节特点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悲凉氛围,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

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甲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戍鼓声声,孤雁哀鸣。接下来从视听角度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冷落。最后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尾联点题,“寄书长不达”,音讯隔绝,久未通音信,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想念之情。

乙诗开篇两句即言所见,蕴含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事的伤心。接着两句写初到秦州时所见景色,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秦州地近边塞,其景萧瑟荒凉。最后两句写诗人西眺秦州,心为之“折”,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有对景伤叹。

由此可知,抒发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忧虑,以及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感慨。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和期望和平的愿望。

(24-25九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甲】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乙】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①树千台②。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③,空白④汨罗⑤步尘埃⑥。

【注释】①华国:华夏,这里指汉王朝。②树千台:指建立众多的诸侯国。贾谊主张分封更多诸侯以削弱各大诸侯国的实权,巩固中央集权。③长沙傅:指贾谊。④空白:徒然说。⑤汨罗:屈原满怀救国大志却遭谗言而被流放,于是自沉汨罗江。⑥步尘埃:即步后尘。贾谊之死,步了屈原的后尘。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甲】颈联的“汉文有道”“湘水无情”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汉文帝。

C.【乙】诗是七言律诗,咏叹贾谊对汉朝出谋献策,赤胆忠心却依旧被圣主猜疑。

D.【乙】尾联用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典故,表明贾谊和屈原命运相同,皆忠而遭贬。

(2)请结合两首诗歌,说说你从【甲】【乙】两诗尾联的“怜”和“惜”中,分别读出了哪些情感。

【答案】

(1)B

(2)甲诗:表达贾谊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