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借竹楼记的文言文阅读
篇1:借竹楼记的文言文阅读
(明)徐渭
龙山子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
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
方蝉子默然良久,曰:邻之竹,子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曰:然。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邻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且诚如吾子之所云,假而进吾子之居于是邻之东,以次而极于云天焉,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东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又假而退吾子之居于云天之西,以次而极于是邻,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西之,而所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云天乎?而吾子之所为借者,将何居乎?
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凡逐逐然于其可致,而飘飘然于其不行致,以自谓能忘者,举天下之物皆若是矣。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行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买邻之地而宅之宅:修宅子
B.则吾几不免于敝敝:同弊,错误
C.龙山子矍然曰矍:兴奋
D.以广吾之志广:扩大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方蝉子仍用借竹楼楼名缘由的一组是(3分)
①借邻之竹而楼之
②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
③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
④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
⑤其文章铿然而有节
⑥仰而思,俯而释
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⑥D.①⑤⑥
篇2:《借竹楼记》阅读附答案
徐渭①
①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
②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
③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邻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
④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行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选自《徐渭集》,有删减)
【注】①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有青藤老人等别名。
22.第①段方蝉子往问之的之是指。(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表达效果。(3分)
24.第④段龙山子请子易吾之题的缘由是什么?(2分)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龙山子建书楼慢慢兼并了一些邻居的竹林。
B.龙山子执意恳求方蝉子说说对借竹的看法。
C.方蝉子认为竹与人是互赏互鉴,相互学习。
D.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主题。
26.依据文意,概括龙山子最终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的意图。(3分)
参考答案:
22.(1分)龙山子将书楼命名为借竹楼的缘由。
23.(3分)用反复及反问的修辞,多次重复亦借及弗借,以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的反问,(1分)强调龙山子对待外物缺少统一的标准,受到自身位置、眼界的束缚。(2分)
24.(2分)熟悉到自己借竹源于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