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对西域文化的吸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对西域文化的吸收

站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碑》前,指尖轻触碑上斑驳的文字,一边是汉字镌刻的景教传入史,一边是叙利亚文的教士名录。这方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的石碑,恰似一把打开历史的钥匙——它不仅记录着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唐代的传播,更无声诉说着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如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将西域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中华文明的壮阔长河。

一、开放的底色:唐代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基础

要理解唐代对西域文化的吸收,首先得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文化交流地图”。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原与西域的往来虽时有中断,但到了唐代,这条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被前所未有地拉紧。

1.1国力强盛与政治保障

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灭东突厥;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平西突厥。随着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以及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安西四镇”,天山南北直至中亚的广阔区域纳入唐帝国的有效管辖。这种政治上的稳定,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就像今天的“一带一路”需要基础设施联通,唐代的军镇、驿站、烽燧构成了“文化高速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沿天山南北两路延伸至碎叶城、怛罗斯,这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世界最长文化运河”的丝绸之路,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1.2经济互需与人员流动

长安西市的胡商们,大概是最早的“跨境贸易从业者”。波斯的宝石、大食的香料、粟特的锦缎,通过骆驼商队运抵长安;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则反向输出。《太平广记》里记载的“波斯邸”“胡店”,正是这些贸易活动的缩影。更重要的是,人员流动打破了文化壁垒。据《唐会要》统计,仅贞观年间入唐的突厥贵族就有万余家;粟特人安氏、康氏、石氏等“昭武九姓”家族,更是深度融入唐代社会——安禄山的父亲是康国人,母亲是突厥巫师;诗人元稹的祖先出自鲜卑,但据学者考证其家族与粟特人关系密切。这些“新唐人”既是文化的携带者,也是传播者。

1.3文化自信与包容心态

初唐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里,来自林邑、婆利、罗刹等国的使者身着奇装异服,却被画家以平和的笔触记录;玄奘西行时,唐太宗虽最初未允其出关,后来却亲自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武则天在洛阳修建的“万象神宫”里,既有中原的斗拱飞檐,也有波斯的琉璃装饰。这种自信,源于“天可汗”的政治威望,更源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笃定——就像成熟的果园不会拒绝外来的花粉,唐代的统治者和民众相信,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削弱本土文化,反而能让它更丰饶。

二、从衣食住行到雅俗共赏:物质文化的深度渗透

如果说政治、经济是文化交流的“骨架”,那么物质文化的吸收就是最直观的“血肉”。从长安仕女的胡服、酒肆的胡饼,到贵族墓中的金银器,西域元素早已融入唐代社会的肌理。

2.1服饰:胡风席卷长安城

开元年间的长安街头,最时髦的装扮是什么?不是传统的宽袍大袖,而是“回鹘装”“吐蕃装”甚至“波斯装”。《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这种风气的形成,与女性地位的提升密切相关。比如,唐代女性原本出行要戴“羃?”(一种从头罩到脚的纱帽),后来逐渐演变为“帷帽”(仅遮挡面部),再到直接戴“胡帽”(类似今天的宽檐帽)。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侍女们头戴翻领窄袖胡服,腰系蹀躞带(挂着小工具的腰带),脚蹬高靿皮靴,活脱脱一副“唐代潮人”模样。

更有意思的是,胡服的流行还带动了纺织技术的进步。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联珠纹锦”,图案中心是狮子、大象等西域动物,周围环绕联珠圈,这种纹样源自波斯萨珊王朝。长安的织锦坊专门设立“番锦作”,聘请粟特织工传授技艺。到了中唐,连宫廷的“瑞锦”“宫绫”都开始采用“陵阳公样”——这是窦师纶设计的融合西域宝相花与中原云纹的新图案,成为当时的“国潮”。

2.2饮食:胡食胡饮入寻常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白居易这首《寄胡饼与杨万州》,让我们得以想象唐代胡饼的美味。胡饼其实就是今天的馕,中间戳有花纹,撒满芝麻,在炉中烤制。《齐民要术》里记载的“胡炮肉”,是将羊肉塞进羊肚,用炭火煨烤,这与今天新疆的烤全羊异曲同工。更值得一提的是酒类——唐代以前,中原人主要喝谷物酿造的黄酒;唐代则引入了葡萄酒、三勒浆(由诃黎勒、毗黎勒、庵摩勒三种果实酿造)、龙膏酒等西域酒。

西市的“胡姬酒肆”是唐代文人的“网红打卡地”。李白诗中“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说的就是波斯、粟特女子开的酒肆。这些酒肆不仅卖酒,还提供胡食:毕罗(类似今天的抓饭)、饆饠(带馅的烤饼)、葡萄浆。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兽首玛瑙杯,造型源自波斯“来通杯”(饮酒器),杯身雕刻的羚羊纹是典型的西域风格;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茶盏,其制作工艺来自大食(阿拉伯帝国)。

2.3器物:实用与审美的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