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可得性启发式媒体影响效应
一、从日常困惑说起:我们为何总被”容易想起的事”左右?
最近和同事聊天时,他说:“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太严重了,我刷短视频总能刷到餐馆后厨脏乱的视频,都不敢在外吃饭了。”我反问:“你知道全国餐饮行业的卫生合格率吗?”他愣了一下:“不知道,但那些视频太有冲击力了,我总能想起那些画面。”这个对话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判断,往往不是基于客观数据,而是基于”容易从记忆里调取的信息”——这就是心理学中”可得性启发式”的典型表现。
(一)可得性启发式:大脑的”快捷计算器”
上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当人们需要判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或频率时,往往会依赖记忆中容易提取的信息。比如问”坐飞机和坐汽车哪个更安全”,多数人会想起空难的新闻画面,而很少回忆起每天发生的车祸数据,因此会错误认为坐飞机更危险。这种依赖”记忆可得性”做判断的认知策略,就是”可得性启发式”。
大脑之所以进化出这种机制,本质是为了提高决策效率。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逐一核查所有数据不现实,通过”容易想起的信息”快速做判断,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生存智慧。但这种智慧也有局限——当记忆中的信息与真实世界的分布不一致时,就会导致认知偏差。
(二)媒体:重构”记忆可得性”的关键推手
在传统社会,人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亲身经历和口耳相传,记忆中的”可得信息”基本能反映真实世界的频率。但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后,媒体成为最重要的信息中介。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通过选题筛选、叙事加工、重复传播,重新塑造了我们记忆中的”可得信息库”。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城市一年发生100起盗窃案、1起枪击案。如果媒体对枪击案进行连续3天的深度报道,包括现场画面、受害者采访、专家分析,而对盗窃案仅做简短报道,那么多数市民回忆起”城市安全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会是枪击案的细节,进而高估枪击案的发生概率。这就是媒体对可得性启发式的典型影响。
二、媒体如何重塑”记忆可得性”:三重作用机制
媒体对可得性启发式的影响,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传播策略,系统性地改变信息在记忆中的”可提取性”。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机制实现:
(一)信息易得性:高频曝光打造”记忆强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的重复接触会显著提高其在记忆中的可得性。就像小时候背古诗,反复朗读后能脱口而出一样,媒体对某类事件的高频报道,会在受众大脑中形成”记忆强点”。
我曾观察过一个月内某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某明星离婚事件被不同账号转发了2000+次,而同期关于”老年人独居安全”的科普视频仅被转发200次。当用户刷到第50条明星离婚的视频时,大脑会自动标记:“这个事件很重要,需要重点记忆。”而当被问及”近期社会热点”时,用户首先想起的必然是明星离婚的细节,而非老年人安全的知识。
这种高频曝光甚至会导致”虚构真实”现象。某研究团队做过实验:连续一周在地方新闻中插入”某超市出现假币”的虚构报道(实际未发生),一周后调查发现,63%的受访者认为”该超市假币问题严重”,其中21%的人声称”听说邻居遇到过”。这就是重复曝光对记忆可得性的强化作用。
(二)情感共鸣度:情绪按钮激活”记忆闪回”
相比中性信息,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媒体深谙此道,常通过情感化叙事激活受众的情绪反应,从而提高信息的记忆可得性。
记得去年看到一则关于”留守儿童患病”的新闻,记者没有用数据说明患病比例,而是拍摄了一个7岁女孩在村口等快递(其实是等父母寄的药)的画面,配文:“她数着日历等了32天,盒子里装的不是玩具,是每天要吃的药。”这条新闻在朋友圈被转发了近万次。后来和朋友聊起留守儿童问题,大家都能清晰回忆起那个女孩的表情,但很少有人记得报道中提到的”全国留守儿童患病率数据”。
心理学中的”情绪增强记忆”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当信息引发恐惧、愤怒、同情等强烈情绪时,大脑的杏仁核会被激活,促使海马体更深度地处理该信息,形成更清晰、更持久的记忆。媒体正是通过这种”情绪按钮”,让特定信息在记忆中”更突出、更难忘”。
(三)叙事生动性:细节填充构建”记忆场景”
抽象的数据往往难以记忆,但具体的故事却能让人印象深刻。媒体擅长将复杂的社会现象转化为生动的叙事,通过细节填充构建”记忆场景”,从而提高信息的可得性。
比如报道”外卖骑手安全问题”,如果只是说”某平台月均发生300起交通事故”,观众可能转眼就忘。但如果讲述一个具体案例:“25岁的骑手小王为赶时间闯红灯,被轿车撞倒,手机里还存着给女儿买生日蛋糕的订单”,并配上现场照片和小王妻子的采访视频,这个故事就会在观众脑海中形成具体场景。当观众后来讨论”外卖骑手安全”时,首先想起的会是小王的故事,而非冷冰冰的数字。
认知语言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也支持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02).docx
- 2025年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资格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0924).docx
- 2025年云计算架构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0930).docx
- 2025年亚马逊云科技认证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01).docx
- 2025年公共营养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0925).docx
- 2025年国际风险管理师(PRM)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04).docx
- 2025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0928).docx
- 2025年数据可视化设计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0930).docx
- 2025年数据隐私合规师(DPO)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02).docx
- 2025年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02).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