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烧伤科晒伤防护手册
一、概述
晒伤是皮肤过度暴露于紫外线(UV)辐射后引起的急性损伤,常见于夏季或户外活动时。烧伤科晒伤防护手册旨在提供科学、实用的防护措施,帮助个体有效预防晒伤,减少对皮肤健康的损害。本手册内容涵盖晒伤的风险因素、预防方法、晒伤后的处理及日常皮肤护理。
二、晒伤的风险因素
(一)紫外线辐射强度
1.紫外线强度受季节影响,夏季UV指数较高,风险增加。
2.紫外线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最为强烈,此时段暴露风险显著提升。
3.高海拔地区紫外线辐射更强,每升高1000米,强度增加约10%。
(二)环境因素
1.水面、雪地、沙滩等表面会反射紫外线,增加暴露量。
2.空气污染或云层遮蔽仍有一定比例的UV辐射,不可完全依赖阴天防护。
(三)个人因素
1.皮肤类型:浅色皮肤(Fitzpatrick分型I-III型)对紫外线更敏感。
2.药物敏感性:某些药物(如光敏剂)会增强紫外线反应。
3.年龄:儿童及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较弱,易受损伤。
三、晒伤的预防方法
(一)物理防护
1.使用遮阳伞或宽边帽,减少面部及颈部暴露。
2.穿着长袖衣物,选择UPF(紫外线防护系数)≥30的材质。
3.避免在紫外线高峰时段(10:00-16:00)长时间户外活动。
(二)化学防护
1.涂抹防晒霜,选择SPF(防晒指数)≥50、PA+++的产品。
2.每隔2小时补涂一次,游泳或出汗后需及时补涂。
3.眼部防护:佩戴防UVsunglasses,避免角膜损伤。
(三)行为调整
1.规划户外活动避开紫外线高峰时段。
2.使用防晒蜡或防晒喷雾,覆盖易忽略部位(如耳后、脚背)。
3.儿童需成人陪同,确保防晒措施落实。
四、晒伤后的处理方法
(一)轻度晒伤(皮肤发红、轻微肿胀)
1.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每次敷10-15分钟,每日3-4次。
2.湿敷:使用含有芦荟或凡士林的化妆棉,缓解瘙痒。
3.使用晒后修复产品,如含有维生素B5或绿茶提取物的乳液。
(二)中度至重度晒伤(水疱、疼痛剧烈)
1.勿刺破水疱,避免感染,可用无菌纱布覆盖。
2.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及红肿。
3.若水疱破裂或出现感染迹象(红、热、脓性分泌物),需就医处理。
(三)紧急就医指征
1.皮肤大面积脱皮或坏死。
2.高热(体温38.5℃)伴随剧烈疼痛。
3.出现呼吸困难或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肿胀)。
五、日常皮肤护理
(一)日常防晒习惯
1.每日早晚涂抹基础防晒霜,即使室内靠近窗户。
2.使用遮阳窗帘或百叶窗,减少紫外线进入室内。
(二)晒后修复
1.晚间使用含有抗氧化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的修复面膜。
2.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选择温和保湿产品。
(三)定期检查
1.每月检查皮肤,关注新发或变化的痣。
2.深度晒伤后,次年春季需减少户外暴露,加强防护。
六、总结
晒伤防护需结合物理、化学及行为措施,从源头减少紫外线暴露。晒伤后及时处理可避免并发症,日常护理则能维持皮肤健康。通过科学防护,有效降低晒伤风险,保障皮肤安全。
---
四、晒伤后的处理方法(续)
(一)轻度晒伤(皮肤发红、轻微肿胀、无水疱)
1.冷敷:缓解疼痛和红肿
(1)准备:将冰块或冰袋用毛巾、薄布包裹,确保接触皮肤时不直接接触冰块,防止冻伤。
(2)操作:将包裹好的冷敷物置于晒伤区域,每次敷10-15分钟。
(3)频率:每日可进行3-4次冷敷,尤其注意额头、颈部等容易感到灼热疼痛的部位。
(4)注意:避免在睡觉时进行冷敷,以免液体流淌。冷敷后皮肤可能变凉,属正常现象。
2.温和清洁:去除表面余热和污染物
(1)准备:使用干净的温水(水温接近体温,避免过热或过冷刺激皮肤)或含有少量温和止痒成分(如少量氧化锌)的沐浴露。
(2)操作: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晒伤区域,动作要轻柔,避免摩擦损伤皮肤。不要用力搓洗。
(3)注意:清洁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切勿用力擦干。
3.保湿修复:补充水分,形成保护层
(1)产品选择:选择无香料、无酒精、低敏的保湿霜或修复乳,成分可包含透明质酸(玻尿酸)、甘油、芦荟提取物、尿囊素等具有舒缓、保湿效果的物质。
(2)使用方法:清洁并拍干后,取适量保湿产品均匀涂抹于晒伤区域,轻轻按摩至吸收。
(3)频率:根据皮肤干燥程度,每日涂抹2-3次,尤其是在冷敷后或感觉干燥时。
(4)特别提示:含有凡士林(Vaseline)的保湿产品也可使用,其封闭性有助于锁住水分,保护创面。
4.外用药物:辅助抗炎和止痒
(1)碳酸氢钠溶液:可配制1%-2%的碳酸氢钠溶液(小苏打),用干净纱布蘸取后湿敷,有助于中和组织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