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市舶司与海外贸易管理制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市舶司与海外贸易管理制度

引言

若站在泉州港的古码头边,想象八百年前的盛景:满载着瓷器、丝绸的福船正缓缓起锚,船头的罗盘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来自大食、占城的商队牵着骆驼穿过市舶司的红墙,驼铃与市舶务官的算盘声交织成一片。这不是小说里的虚构场景,而是宋代海外贸易的真实缩影。在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市舶司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将中国与三十余国的贸易网络串联起来。它不仅是管理机构,更是那个时代开放包容的见证——今天,我们便沿着历史的脉络,走进宋代市舶司,揭开其与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神秘面纱。

一、市舶司的设立背景与历史沿革

1.1宋代海外贸易勃兴的土壤

任何制度的诞生都有其时代背景。宋代为何能成为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巅峰?首先是经济基础的支撑:农业上“占城稻”的推广让粮食产量激增,手工业中景德镇的青白瓷、苏州的吴绫、四川的蜀锦等商品不仅满足内需,更具备国际竞争力;其次是技术突破,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水密隔舱技术的成熟,让远洋航行从“冒险”变为“常规”;再者是政策导向,宋太祖赵匡胤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这种对海外贸易的重视贯穿两宋。

1.2从市舶使到市舶司的演变

市舶制度并非宋代首创。唐代已在广州设市舶使,由宦官或地方官兼任,但职能较为单一,主要负责征收“舶脚”(即关税)和为皇室采办奢侈品。到了宋代,随着贸易规模扩大,唐式的临时差遣制度已无法适应需求。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平定南汉后,首设广州“市舶司”,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专管海外贸易的常设机构;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杭州、明州(今宁波)设司;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泉州、密州(今山东胶州)加入,形成“广、泉、明、杭、密”五大市舶司格局。

1.3市舶司的职能定位

与唐代市舶使相比,宋代市舶司的职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的“收税官”,而是集“管理、服务、监督”于一体的综合机构:既要核查商船货物、征收关税(称“抽解”),又要代表朝廷采购珍贵商品(称“博买”),还要为外商提供住宿、解决纠纷,甚至负责“招徕蕃商”——比如派遣官员出海邀请外国商队,或对贡献大的外商授予官职(如大食商人蒲罗辛因贩运乳香价值三十万贯,被授予“承信郎”)。这种“管理+服务”的定位,正是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制度保障。

二、宋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2.1商船出入港的“全流程管理”

宋代对商船的管理细致到“从启航到回港”的每一步。

出海前:审批与“公凭”制度

商人若要出海,需向所在州的市舶司提交申请,内容包括船主姓名、船员人数、货物清单、目的地(需注明具体国家或港口)。市舶司会派专人核查,确认无“夹带兵器、铜钱”(宋律严禁铜钱外流)后,发放“公凭”(类似现代护照)。《宋会要辑稿》记载,元丰二年(1079年)规定:“诸非广州市舶司,辄发过南蕃纲舶船,非明州市舶司而发过日本、高丽者,以违制论。”这意味着商船必须从指定港口出发,否则视为违法。

航行中:“望舶”与“引舶”的协作

当商船接近港口时,市舶司会派“望舶卒”在高处瞭望,确认是中国商船或已登记的外国商船后,通知“引舶卒”驾小船引导进港。这既是为了安全(防止海盗伪装),也是为了确保税收——若商船绕过市舶司私自靠岸,货物会被全部没收,船主还要杖责六十。

回港后:“阅货”与“抽解”的流程

商船靠岸后,市舶司官员需“阅货”:首先封存所有货物,由“行人”(行业专家)评估价值;然后按比例“抽解”(即关税),北宋早期抽解率是“十分抽一”,南宋因财政紧张增至“十分抽二”,对乳香、象牙等贵重商品甚至抽到“十分抽三”。抽解后的货物,一部分由市舶司“博买”(低价收购供朝廷使用),剩余部分才允许商人自行贩卖。

2.2外商管理的“人性化设计”

宋代对外商的管理,既有严格的规范,又充满包容。

居住与交易:蕃坊与蕃市

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因宗教习俗与华人不同,市舶司在港口附近划出“蕃坊”,允许他们自建清真寺、墓地(如广州的怀圣寺、泉州的灵山圣墓)。蕃坊设“蕃长”,由外商推举、官府认可,负责管理内部事务。交易则在“蕃市”进行,市舶司派“牙人”(翻译兼中介)协助沟通,避免因语言障碍引发纠纷。

权益保障:法律与抚恤

《宋刑统》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外商之间的纠纷按其本国习俗处理,外商与华人的纠纷则按宋律裁决。更暖心的是“存恤”制度:若外商在宋身故,市舶司会登记其财产,通知家属认领;若无人认领,暂时保管(《萍洲可谈》载“商舶死者,官籍其赀,满三月无妻子诣府,则没入”)。这种对生命财产的尊重,让外商“以宋为家”,泉州的蒲寿庚家族便是典型——其先祖来自阿拉伯,三代在宋经商,最终成为泉州海外贸易的实际管理者。

2.3货物管理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