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哈三中2024—2025学年度
下学期高二学年月考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
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
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向往
和平、追求和睦、保持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鲜明思想导向、坚定价值追求,对包括
和平性在内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形成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推动作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的价值观念:“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贞。”“太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状态:“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只有“和”
才能促成“和乐如一”的和谐局面。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札
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进一步将“和”的观念从处理日常伦理
关系提升为协调民族、国家间关系的准则,也就是《尚书》所说的:“克明俊德,以亲
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维护民族、国家的内部和谐,再
进一步协调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和谐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代向往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理想天下场景,它成就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讲求调和、保
持谦和、崇尚平和的民族性格,也成就了大一统王朝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价值观念,
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也正因此,大一统王朝的核心使命就必然是维护长治
久安的和平局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就必然是巩固防守、抵御入侵,而绝
不是主动进攻、向外扩张、对外殖民。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价值观,必然不是以
奴役、殖民其他文明为前提的,而是与其他文明和谐共生、和平相待,在平等互鉴中共
同发展的。
(摘自康震《古代中国尚和传统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性》)
材料二: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11页
距今80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聚落内部房屋排列整齐,黄河流域裴李
岗文化等的墓地内部墓葬秩序井然,可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就有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强
烈追求。
当然,中国各地区多支系人群和文化频繁交往交流,免不了碰撞冲突的一面,但和
平发展始终是主流。西亚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许多城堡,城墙、马面、塔楼等一应俱全,
显示了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与西亚城邦之间长期频繁的战争背景有直接关系。后来巴
比伦、亚述、希腊、波斯、罗马的情况也莫不如此。
比较而言,中国从距今8000多年开始的多数时间里,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
的城堡,常见的环壕聚落军事防御功能有限,一些地区环壕聚落沿用到后期,并不存在
必然演化为城堡的趋势。距今五六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城如石家河、良渚等,堆
筑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的石城、夯土
城等倒是有较强的防御功能,但主要出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些大型都邑并不都有外
城垣,比如南佐、二里头、殷墟等。
中国新石器时代专门武器种类很少,最常见的武器只有弓箭和钺两种,并且都是由
生产工具改进而来,夏代晚期以后出现的剑、战斧等武器都源自西方。青铜在亚欧草原
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传到中国以后则变为主要铸造象征社会秩序的鼎等青铜礼器。
中国夏代以后的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
程中基本保持稳定,极少见跨越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而大规模对外扩张的现象。在古代中
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农
作物、生活用品和民用技术。
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
道,积淀形成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
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及敬畏、和合、仁善等文化基因。可见,中华文明具有突出
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与其广大深厚的农业基础相关。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
大河地区,气候适中,土壤肥沃,有着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育种、
施肥、轮作,工具制备、农田和水利设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