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防震减灾培训课件
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开始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形成机制和测量方法。这些基础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特性,为后续的防震减灾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什么是地震?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壳内部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面震动现象。这种能量通常由板块运动、断层滑动或火山活动产生,当应力积累到岩石无法承受时,会导致岩层断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能量。震源与震中震源(Hypocenter):指地震发生的实际位置,是地下岩石断裂的起始点,具有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深度)。震中(Epicenter):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通常是地震波最先到达并且震感最强的区域。地震波类型P波(纵波):传播速度最快,沿传播方向产生推拉运动S波(横波):传播速度次之,垂直于传播方向振动表面波:沿地表传播,振幅大,破坏性强,包括瑞利波和勒夫波
地震的测量方法里氏震级(RichterScale)测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对数标度每增加1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2倍7级以上为重大地震,通常造成大范围破坏目前记录最大震级为9.5级(1960年智利地震)麦加利烈度(MercalliScale)评估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I-XII级,以罗马数字表示主观评估,基于实际观察到的震害同一地震在不同区域烈度不同峰值地面加速度(PGA)衡量地震导致的地面最大加速度单位为g(重力加速度)或cm/s2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通常用于地震烈度区划图绘制
震害案例回顾1960年智利瓦尔迪维亚地震震级:9.5级(有记录以来最强)约6,000人死亡引发高达25米的海啸经济损失折合今日约6,000亿美元震波传遍全球,甚至引起日本部分地区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震级:8.0级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5.12百万座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山体滑坡、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严重震中烈度达XI度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地震震级:7.7级约20,000人死亡339,000多座建筑物受损其中大部分是因建筑质量低劣导致倒塌震后重建引入了更严格的抗震标准成为印度抗震建设的转折点
震中与震源示意图,地震波传播动画震源与震中的关系上图清晰展示了震源(地下岩石断裂点)与震中(地表投影点)的空间关系。震源深度是重要参数,深源地震(300公里)破坏范围广但强度较弱,浅源地震(70公里)破坏集中但强度大。地震波传播特性图中展示了P波、S波和表面波的传播路径。P波传播最快,先到达地表;S波次之;表面波速度最慢但破坏力最强。地震波在不同密度介质中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影响地震能量分布。地震波动态传播过程当断层错动发生时,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向四周传播。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在地壳和地幔中沿不同路径传播,经历多次反射和折射,最终形成复杂的地面运动。震中区域特点
地震成因与断层活动板块构造运动地球表面由约十几个主要板块组成,它们在地幔对流作用下缓慢移动。板块边界是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也是全球地震带分布的主要依据。汇聚边界板块相互碰撞,一个板块可能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形成逆断层地震,如日本海沟扩张边界板块相互远离,形成正断层地震,如大西洋中脊转换边界板块平行滑动,形成走滑断层地震,如美国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应力积累与释放机制地震的本质是应力积累到超过岩石强度后突然释放的过程:板块运动导致断层两侧岩体受力变形由于摩擦力,断层被锁住,应力持续积累当应力超过断层摩擦力时,断层突然错动积累的弹性势能以地震波形式释放断层错动完成后进入新一轮应力积累阶段
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面液化饱和松散砂土在地震振动下失去承载力,表现为:地面出现沙眼,喷出砂水混合物建筑物倾斜、下沉或倒塌地下管线断裂,道路变形常见于滨海、河岸等含水砂土地区滑坡与泥石流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近6万处滑坡造成约2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近三分之一形成堰塞湖,威胁下游居民安全长期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交通恢复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2004年印度洋海啸造成约23万人死亡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波高达40米传播速度可达每小时800公里余震及其危害余震是指主震后在震源区附近发生的较小地震,具有以下特点: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最大余震震级通常比主震小1-2级可能导致已受损建筑物进一步倒塌对救援工作和灾民心理造成严重影响余震活动规律:频率随时间逐渐减小,但短期内难以准确预测火灾与危险品泄漏地震可能导致燃气管道破裂、电线短路,引发火灾: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火灾造成约7,000人死亡地震后交通中断,消防设施损坏,火灾扩散迅速工业区化学品泄漏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核设施损坏可能引发辐射泄漏(如福岛核事故)
第二章:震前准备与震中自救地震虽不可预测,但做好充分准备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