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pptxVIP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义和团运

动),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梁启超1911年游春帆楼题诗:

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

2025-9-3,;

十七年中多少事

·十七年前是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

·十七年中发生了哪些事?

这些事与十七年前的事情是否有关联?;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侵略加剧

民族危机的加深;

戊戌维新运动是政治改良还是未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

为什么?谁?做了什么?产生什么影响?

背景性质过程影响;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为什么?--背景(二)谁?

结合课本P103页概括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签订。

引起朝野上下反对的声浪

2、康有为编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奠定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1898.6.11,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哥门和冗员

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农、工、商业;

FNJ1UIP小人开;

①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

上了HL匠: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

体制。②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

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

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二、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898兴起于山东,

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扶清”反映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

对它抱有幻想。带有迷信等色彩,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灭洋”表现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一面

5.义和团运动的结局:失败启示:理性爱国;;

八国联军在北京朝阳门外屠杀义和团团民

宁死不屈的

义和团团民;?1900年6???21日,慈禧太后做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逃亡途中,宣布王奕助和李鸿章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四、民族危机加深

辛丑条约签订

(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

时间;

01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外国侵略势力

侵入我国东南

沿海地区;

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

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

治华”;

本课小结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戊戌维新之际,光绪帝欲行科举改制,如武科改试枪炮、八股改为策论等。

《申报》于1898年先后发表时评,提出武科未有改制细则,“不宜全废弓矢”;八股不宜全废,应与策论等并行。由此可推知(C)

A.维新变法拥有广泛社会基础B.报刊对维新变法持反对态度

C.科举改制尚未达成社会共识D.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废除科举;

2.19世纪70年代后,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得到深化,他认为:“必先富而

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这表明他主张(C)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关注和改善民众生活;

3.中国近代某场战争进程中,李鸿章等南方四大总督向列国提出“自保疆土,

长江及苏杭内地的外国人生命财产,由各督抚承诺保护,上海租界的中外商民生命财产,则由各国共同保护”的方案,经过对各国公使的游说,最终达成妥协。这场战争后(D)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公开勾结

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向阳暖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