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本土化融入与实践路径.docx

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本土化融入与实践路径.docx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3、文档侵权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本土化融入与实践路径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刑法学的发展历程中,期待可能性理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刑事责任的认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深度的思考。该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癖马案”,此案中,马车夫虽知晓所驾驭马匹有妨碍驾驶的恶癖,且多次向雇主提出更换马匹遭拒,最终因马匹恶癖发作致使行人受伤。法院最终判决马车夫无罪,理由是难以期待其不惜失去职业而违抗雇主命令拒绝驾驶该马。这一判例犹如一声惊雷,打破了传统刑法理论仅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过失以及行为的客观违法性来判定刑事责任的常规局面,使得期待可能性理论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在大陆法系国家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