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青州古城旅游区——云门山
云门山自古以来为鲁中名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独具风貌。主海拔421米。《益都县图志·山川志》:云门山,在府城城南五里,崖壁上衔蚌壳结石,相传海田所变。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在云门山山阴处有一国内外罕见的明代摩崖石刻巨“寿”,字体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宽?3.7,仅“寿”字下面的“寸”字就高达2.23米。所以当地人经常说:“何须自大,人无寸高”,成语“寿比南山”即语出于此,云门山因此被誉为“中华古寿文化第一山”。
望寿亭
自山门步行百余台阶,有亭翼然,望寿亭也。亭内长袖当舞者,古四大美女也。仰望西南,若隐若现者,云门大寿也。拾级而上,云门祈寿也。
山神庙
《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虞舜时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青州当地古制延续至今。百姓至此求子求财、求福求寿,祈求生活幸福安康。
红树丹崖
云门山观寿亭至望寿阁一带山岩,为典型的红丹崖地质地貌,每当红日初升,掩映成为红树丹崖自然景观。明代青州诗人阎曾赋诗《题云门山》:“红树丹崖簇锦云,清泉白石静无尘;明光一点通南极,绝壁千寻近北辰。”
千龟拜寿
该路面纹理酷似靡肩接踵的“龟背”图案,构成了独特的地质景观,民间素有“千龟拜寿”传说,相传为云门山祈寿时所造化。今青州境内尧王山、圣水峪等地有龟背石景观多处。
望寿阁
民间俗称灵官殿,北宋末年王灵官孝文化的故事既源于此。民国末年毁于战火,20世纪90年代重修,道观依山势而建,驼山之上远观形似“凤冠”,近与大云顶摩崖巨寿相互对应,故更名为望寿阁。
状元树
相传为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武状元丁殿祥所植。丁殿祥,回族人,善骑射,有百步穿杨之功,官至广西参将。今青州南阳城南营街路西有丁状元府第。
明代摩崖巨寿
中国摩崖古“寿”之王。字体端庄大方,结构严谨,通高7.5米,宽3.7米,仅寸字就有2.30米的高度,青州民间有“人无寸高”的戏语。此寿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初九,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据《辞海》记载“寿比南山”即出于此处,云门山因此被誉为“中华古寿文化第一山”。
云门拱璧
相传为祖龙(秦始皇)所凿,古青州十景之一,云门山因此而得名。洞高约3米,宽约4米,深6米余,南北贯通,远望如悬镜,故称“云门拱璧”。民间有《杨二郎担山追太阳》、《衡王嫁女》等传说故事。
二龙池
古称“龙潭”,位于云门洞北侧。据地方志记载“龙潭”为乾德年间,都纲王承庆等所凿。西池侧地面刻有“天池水”三字,相传二龙池水系由云门山大云顶“天池”供给,“天池”无池之形,有池之实,实为云门山未解之谜。二龙池池水深不见底,清澈碧绿,常年不枯,有“云门明珠”之美誉。
马丹阳浮雕像
刻于明嘉靖年间,为衡王府弘扬道教的历史见证之一。马丹阳,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金代著名的道学家和医学家,曾与丘处机在青州布道,并在南阳城内倡建了太虚宫。
三丰洞
又名张仙洞,洞深四丈许,中裂为涧,内有石床。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张三丰,永乐间隐于云门山之阳,修炼洞中,太宗赐号三丰,今有张仙洞。”明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崂山志》亦有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
云门山隋唐石窟造像群??山阳摩崖处有大小5个石窟,石刻造像计?272?尊,有题记者可追溯至隋开皇九年(589),是研究我国雕刻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2013年,云门山石窟与驼山石窟合并,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窟
又名李公井,位于云门洞西侧。口状如井,深不可测,夏秋季节云雾蒸腾,故名“云窟”,唐天宝十一年北海太守赵居贞为唐玄宗“投龙”祈寿之处,唐薛异弱《集异记》载有隋代北海人李清(今云门山街道李宝峪村)探云窟的故事,明冯梦龙据此改编为《李道人独步云门》并收入《醒世恒言》一书。
投龙壁题刻群
“投龙”是古代一种把许愿写刻于金属或玉石之上,投入洞穴、峡谷或泉水之中,进行祈寿求福的道教礼仪。云门山大云顶山势陡峭、洞穴密布,为古代“投龙”的理想所在,今有诗碑和石刻多处。著名的有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北海太守赵居贞为唐玄宗祈寿而作的《投金龙环壁诗》石刻,诗文被收入《全唐诗》。
云门仙境
主峰大云顶有一云门洞,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高悬之镜。每逢夏秋时节,云雾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仙境”。此处碑文为明朝万历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滦公高第立,因明末清初战乱被损,清顺治庚子年,时任青州知府的夏一凤重建。
迎旭门
元朝古建筑风格,为全石无
文档评论(0)